最新消息
LATEST NEWS 最新消息
-
透過 AR 眼鏡與 AI 賦能工作者!佐臻從硬體製造走向軟硬整合服務,在製造、娛樂、教育與醫療領域拓展技術應用新場景擴增實境(AR)技術雖然已經進入大眾的生活多年,並創造許多應用新想像,但是因為配戴裝置笨重、視野有限、影像品質待提升等因素,讓 AR 至今仍未被廣泛應用。面對這樣的狀況,許多企業亟欲突破 AR 裝置與成像的技術限制,佐臻就是其中之一。 「我們的出發點就是希望可以跳脫同溫層,因為我們覺得,如果 AR、XR 的應用要更普及的話,就應該要讓終端使用者知道可以怎麼用,」佐臻副總經理鄭育鎔分享,目前台灣XR智能產業發展協會偕同佐臻與其他產業夥伴在圓山花博爭豔館打造一個互動基地,並與學校、博物館、觀光產業及運動科技等領域對接,讓更多人有機會體驗 AR 的應用場景,進而讓這些技術有更多機會被認識及落地。 以 AR 眼鏡結合 AI 賦能各產業領域工作者 「AR 眼鏡就是戴在眼睛上,然後可以知道配戴者正在看與聽的東西,也可以直接和配戴者對話,所以它是一個很適合做 AI 專家的介面,」鄭育鎔說明,有別於透過網頁或手機等媒介,佐臻期待透過 AR 眼鏡結合 AI 專家直接賦能工作者,並讓互動介面更自然。特別是當前的缺工環境,讓企業必須讓員工快速上手,並助力外籍工作者克服語言差異、提升溝通效率,「所以我們透過大語言模型結合 AR 眼鏡的方式,讓新進同仁可以透過眼鏡快速進行教育訓練或瞭解工作方式,」鄭育鎔強調,AI 結合 AR 眼鏡可以用於場務巡檢的操作與 SOP 提示,讓新進人員可以快速準確地執行,這種「賦能工作者」的模式,正是佐臻將 AI 結合 AR 眼鏡的重要關鍵。 另一方面,在教學場域,由於 AR 眼鏡可以做許多情境模擬,因此學習者可以在學習或工作場域即時獲得相關提示,確保他們真的瞭解這項知識並正確執行操作流程,應用潛力顯著;至於在醫療領域,照護者可以透過眼 AR 眼鏡獲取患者的資料並即時記錄,在大幅縮短工作時間的同時,外籍看護也可以透過翻譯功能克服語言障礙。 佐臻副總經理鄭育鎔強調,AI 結合 AR 眼鏡可以用於場務巡檢的操作與 SOP 提示,讓新進人員可以快速準確地執行,這種「賦能工作者」的模式,正是佐臻將 AI 結合 AR 眼鏡的重要關鍵 MetaSpace 融合 AR 技術與智慧互動功能,開創展覽與教學新體驗 近年佐臻也積極投入「MetaSpace 全感境界」這個結合最新的 AR、VR、XR 技術與智慧互動功能,並專為展覽、會議和各類活動設計的虛實整合互動平台。鄭育鎔分享,佐臻的 Metaspace 平臺將沉浸投影技術與毫米波雷達結合,打造出可以互動的沉浸式空間,讓使用者根據移動與手勢獲得即時反饋,進而實現高度個性化的體驗,並與 AR 眼鏡結合創造虛實融合新體驗,為藝術、教育與展覽等多元應用開啟嶄新可能。 鄭育鎔分析,一般參觀者走進博物館後,不太會刻意配戴 AR 眼鏡觀賞,特別是過去 AR 眼鏡的重量較重、提供的資訊也不足,因此一直無法成為展覽場域的標準配備。「不過,這些技術瓶頸在這一兩年開始被逐步解決,因為隨著視覺定位技術與 AI、AR 眼鏡結合,讓 AR 裝置可以即時感測人走到哪裡、正在看什麼, 再搭配大語言模型的 AI 專家解釋,互動就會有更多可能,」鄭育鎔進一步舉例,像是在展示虛擬海洋場景時,配戴 AR 眼鏡的參觀者不僅能觀賞魚群游動,還可以透過手勢與魚群互動,並獲得個性化的解說。 鄭育鎔也從技術端切入,說明以佐臻最新的 AR 眼鏡為例,外觀已經從過往「科技感過重」的視覺感受進化為更貼近日常配戴需求的設計,並顯著提升續航時間與使用舒適度,讓這種沉浸式的觀展體驗在未來普及的機會大增。 佐臻打造的 AR 眼鏡外觀已經從過往「科技感過重」的視覺感受,進化為更貼近日常配戴需求的設計,並顯著提升續航時間與使用舒適度 從硬體走向整合服務,佐臻將持續拓展教育、醫療與製造的技術應用場景 為進一步擴展 AR、MetaSpace 的應用領域,佐臻在今年特別成立「XR 整合服務事業部」,這也標誌佐臻逐漸從傳統硬體製造商轉向服務提供商,並將持續打造更豐富的軟硬體解決方案。除了在技術端持續尋求突破外,佐臻也積極與教育端合作,為大專院校提供教學與設計工具、開發沉浸式教材,並為學生提供創作與展示的平台。另一方面,佐臻也期待將技術與服務深入推廣至醫療照護與製造場域,以助力企業解決人力短缺的挑戰。 在 AI 與 AR 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佐臻憑藉創新實力,將 AR 眼鏡和沉浸式空間應用推向新高度。透過與生態系夥伴的緊密合作以及 AI 技術的突破、 AR 穿戴裝置的輕量化,佐臻正一步步創造商業新價值,並讓 AR 真正融入大眾生活,開創更多落地應用的新可能。 本文轉載自 TechOrange 科技報橘SEE MORE
-
達明機器人整合「原生 AI 引擎+機器手臂+視覺系統」,以創新協作模式助客戶優化生產環境當製造業生產趨勢從大量製造轉變為少量多樣的模式,讓產品迭代、產線更換調整速度更快,進而加深企業自動化導入的需求。另外數位化轉型、使用物聯網(IoT)也是製造業的重要趨勢,愈來愈多工廠將感測器部署至產線,讓資料的管理、查找、回溯成為一項挑戰。達明機器人為協助客戶因應這些市場需求,將視覺與 AI 技術整合,打造「腦、眼、手」一體的協作機器人,協助客戶優化既有的生產環境。 達明機器人視覺應用事業處副處長黃鐘賢觀察,早期的「關燈工廠」(產線幾乎由機械手臂、AGV 等自動化設備完成)作業設計通常只符合單一產線,一旦面臨少量多樣的生產需求,就無法彈性化適應。而達明機器人強調「協作」的意義,在於讓機器人進行單調、重複性高的作業,需要彈性處理的事情則是由人力完成,「有些應用要將機器人取代人力其實非常困難,自動化成本也很高,所以人與機器人如何協作,最佳化整個投資成本非常關鍵,」黃鐘賢強調。 達明機器人在協作型機器人市場,嘗試從電子產品設計的角度切入,不只聚焦機械設計和製作,也專注開發軟體解決方案,並將視覺與 AI 技術整合,打造結合原生 AI 引擎、機器手臂與視覺系統,同時可以執行各式各樣自動化任務的智慧機器人。黃鐘賢分享,達明機器人步入市場之際已有產品先驅者,因此更深入思考如何創造差異化,例如在軟體部分,就將視覺辨識與手臂編程整合,同時創造 No-Code 機器人編程環境,讓使用者無需寫程式就能輕易編程機器人;在視覺部分,則是透過 AI 辨識、檢測等技術,為機械手臂功能加值。 在 2024 台北國際自動化工業大展,達明機器人更亮相專為高負載工業任務而設計的協作機器人新產品「TM30S 」,強化硬體規格與軟體應用的功能,在垂直運動實現最高負載達 35 公斤,也是業界同樣規格下具備最長手臂的協作機器人,擁有更大空間的運動範圍。TM30S 最常見應用的場合是堆棧與解棧,黃鐘賢指出,當工廠需要從棧板卸下箱子,或是出貨時把箱子放到棧板打包,這個情境就非常適用 TM30S,再結合對應軟體包計算垛型擺放、透過 3D 視覺感測器辨識箱子體積和位置,能夠以更有效率、進入門檻更低的方式完成堆棧與解棧。 達明機器人以 NVIDIA 解決方案優化手臂生產線檢測 為提升產品品質,達明機器人也持續與技術大廠合作優化檢測流程。黃鐘賢表示達明機器人曾經面臨的挑戰,是在產線中對機械手臂進行外觀檢測,確認組裝是否正確。過去每一次手臂出貨前,需要舉直讓其他兩隻手臂拍照檢測,再由工程師逐一測試、調整路徑,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拍攝每一個點位,確保整個手臂被拍攝。達明機器人透過和 NVIDIA 合作,讓工程師在 Omniverse 虛擬環境排列組合最佳路徑,再實際應用至產品檢測,可以節省更多檢測時間,「以自動化產業而言,工廠購買的設備就是固定資產,如果它一天完成五百件產品,和完成六百件、七百件產品,價值就不一樣。所以在檢測上,幾秒鐘的差別會大幅影響整體產線的成效,」黃鐘賢補充。 黃鐘賢表示透過 NVIDIA Omniverse 虛擬平台,可以準確模擬協作機器人的感知和行為,並在虛擬工作環境測試、優化和演算 達明機器人看到 Omniverse 另一個價值,是幫助客戶評估導入協作機器人。黃鐘賢指出,過去客戶計畫導入協作機器人需要取得實體進行評估,而在 Omniverse 可以完成物體反光、重力、摩擦力等任何模擬,節省原本運送、安裝費用等龐大成本,達明機器人也開發一套以圖像化、拖拉式編輯流程為主的創新型編程軟體 TMflow,通過簡單的點擊和拖動功能圖示即可進行編程,不再需要撰寫程式碼就能創建自己的協作機器人工作專案、組合任務動作流程。當 TMflow 接入 Omniverse 的虛擬手臂,將能透過更彈性的方式完成模擬測試,最後經過客戶評估再連接至真實手臂。 由於自動化應用領域相當注重週期時間(Cycle Time),黃鐘賢強調, 搭配 Omniverse 虛擬平台,客戶可以進一步掌握協作機器人在產線中的實際應用與週期時間,以及了解臂長是否符合需求,「NVIDIA 非常擅長生成、擬真能力,你可以在這個虛擬世界生成各式各樣物體的擺放、堆疊方式,並取得虛擬影像進行 AI 訓練,這些都會變成真實手臂部署時的養分,也與工廠生產力息息相關,」黃鐘賢說明。 在電子產業、玩具製造業開創應用場景 黃鐘賢分享目前最受歡迎的協作機器人為中臂長、中間負載的型號,可以完成物料的搬運 黃鐘賢進一步分享協作機器人的實際應用案例,在電子產業當中螺絲鎖附是一個常見工序,客戶會運用手臂上的螺絲刀,吸起螺絲將其鎖在產品上,但是如果鎖附不確實,或者螺絲掉下來,會造成產品瑕疵,一開電就短路、燒壞,後來客戶在一側擺放鏡子,讓手臂的相機先辨識吸附效果,再繼續執行鎖螺絲的動作,提升鎖附螺絲的品質。另外有玩具製造業的客戶需要將洋娃娃的塑膠頭放入機器植髮,不過擺放位置一旦錯誤,將會導致頭髮偏移等異常狀況,因此客戶使用手臂將洋娃娃的頭部放進植髮機時,就會透過 AI 視覺確認,並且進行糾錯、重放。 黃鐘賢表示,過去工廠藉由視覺辨識檢查螺絲鎖附情形、洋娃娃部件加工時的擺放位置,需要仰賴一個視覺工程師撰寫程式解決這些問題,不過現在的 AI 技術幾乎人人可用,只要提供圖像、圖像結果,AI 就可以自動歸納判斷標準,「AI 技術使得這些應用不再一定是由工程師、開發人員執行。以達明機器人的手臂為例,原本視覺有一個門檻,AI 有一個門檻,但是這些技術的成熟讓一般人都可以成功導入,把智慧工具融入製造場域,所以我們的解決方案除了解決人力的問題,也能夠降低技術門檻,」黃鐘賢說。 產品核心發展方向:Smart、Simple、Safe 隨著全球市場對智能化與自動化設備的需求增加,黃鐘賢指出,2013 年至 2022 年業界開始討論鑑別式 AI,達明機器人在這一塊技術已經發展成熟,因此未來預計透過強化產品功能,讓更多使用者更輕易使用,而近兩年熱烈討論的生成式 AI 技術也有望讓協作機器人升級。黃鐘賢認為,「我們要做的是將大模型應用在那麼大的 Server,有沒有知識可以被萃取,或者有些能力我們可以整合到手臂控制器,讓其具備更高點的智慧,只要提供指令就能自動識別,不像以前需要透過收集資料訓練。另外生成式 AI 幫我們自動生成程式、邏輯排列,透過這些應用簡化工程師編程的這件事情,我相信也是一個機會。」 聚焦產品本身的突破,黃鐘賢以達明機器人三個產品發展目標「Smart、Simple、Safe」說明,達明機器人未來持續在智慧化、編程更簡單、人機協作安全三個面向強化產品,「協作機器人第一個要點就是要讓人安全,再來是如何做到編程更簡單,我們還有很多努力的空間。還有當更多 AI 技術成長,怎麼跟上這個腳步,把好的技術帶給客戶使用,這也是我們在產品上面繼續發展的方向,」黃鐘賢強調。 本文轉載自 TechOrange 科技報橘SEE MORE
-
共創 AI 生態圈!凌陽科技與峻魁智慧如何以 AI 創新技術開啟智慧車電與智能家電的應用新格局?當 AI 逐漸從雲端走向邊緣,許多企業開始建立自身的 AI 生態系,並串聯軟硬體以及從設計到應用的流程,進一步在全球市場聯手拓展新商機,其中凌陽科技即是一例。凌陽科技長期投入 Plus1 平台的研發,目前已開發至 C3 產品,隨著今年九月通過晶創計畫補助,凌陽科技也計畫加大投資開發新一代產品 C5,以回應蓬勃的 AI 市場需求。「C3 就是一個 AI 的視覺開發平台,所謂平台就是可以做成很多不同產品,因為我們發現 AI 產品比較偏向少量多樣,所以我們透過平台方式讓不同產業可以在平台上開發自己所需的視覺應用,」凌陽科技智能運算專案產品總監黃興生表示,隨著生成式 AI 的熱潮爆發,凌陽科技在 C3 視覺開發的基礎上,再連結自身語音與 AI 相關技術,讓 AI 開發平台在視覺之外還具備聽覺與對話的能力,以更完整的技術持續擴展應用場景。 凌陽科技積極投入開發 Plus1 C5,以開源方式建構 AI 生態圈 在智慧車電領域,凌陽科技長期投入駕駛監控系統(DMS)的開發應用。凌陽科技觀察,隨著歐盟開始要求所有新車都需具備 DMS,以及全球越來越多車隊擔心司機有駕駛行為不良而導致交通事故、保費增加的狀況,因此 DMS 的需求與重要性日益顯著。另一方面,凌陽科技也積極推動與台灣車隊的合作,預計結合 AI 與影像技術,提供巴士安全輔助,以降低因為視線死角發生的交通事故。 除了車用領域,C5 在機器人與長照服務等面向,也將創造全新的應用場景及互動模式。「最早的掃地機器人看不到,所以只能在家裡到處亂撞,後來我們 C3 的客戶,就是在掃地機器人裝上鏡頭與 AI 技術後,才能辨別前方的物體並決定是否要繞道,」黃興生分析,C5 的出現可以進一步創造新的人機互動模式,例如使用者可以透過自然語言直接對機器人下指令,讓長者或不熟悉科技產品的用戶無須操作應用程式,只要透過語言即可啟動機器。同時,凌陽科技更進一步將 C5 技術應用在長照中,像是透過影像、語音與 AI 技術監測居家或療養院的跌倒事故並即時通報,甚至可以在偵測到長者跌倒後,透過語音與對方互動以確認意識狀態,確保無誤報或延誤就醫的情況發生,提升安全保障。 凌陽科技智能運算專案產品總監黃興生分享 Plus1 C5 的應用場景 「凌陽科技現在走向『開源』,因為 AI 時代的生產就是少量多樣,因為每個人的模型都不一樣,因此凌陽科技將 code 開源給所有客戶,讓使用者可以自行下載與修改,」黃興生強調,凌陽科技不只持續追求技術創新、提供客戶友善的開發環境,更著眼於構建 AI 應用生態圈並積極與其他科技夥伴合作,其中峻魁智慧就是凌陽科技 AI 生態圈的成員之一。 峻魁智慧讓 AI 模型在「瘦身」同時保持精準度,並透過「自我學習」開創應用新可能 在創業前,峻魁智慧創辦人郭峻因就觀察到智慧車輛領域的生態系日益成形,特別是以色列開發自動駕駛技術和先進輔助駕駛系統的企業 Mobileye 逐漸崛起,讓郭峻因萌生將 AI 技術應用在車電領域的想法。另一方面,有感於市面上開發AI模型絕大部分仍是基於工程師的經驗法則,缺少專用之嵌入式AI設計工具,郭峻因決定著手打造彈性開放的 AI 設計工具「AI Craft」,讓車廠和開發商在技術應用面有更高的應用靈活性。 郭峻因解析,AI Craft 包含 A-Craft、P-Craft 和 Q-Craft 三大技術核心,首先 A-Craft 為「模型自動標記」,「以前常有一句話,就是做人工智慧要先有工人智慧,所謂工人智慧就是圖資標記,」郭峻因說明,訓練模型需要圖資,有圖資就必須標記,但標記圖資的工作往往耗時費力,因此峻魁智慧特別研發模型自動標記圖資的技術,大幅提升作業效率。P-Craft 所指則為「模型剪枝」,意即透過技術將模型壓縮瘦身,同時可以依據客戶要求在精度損失最小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壓縮模型,以滿足在邊緣設備運行的需求。最後「Q-Craft」為「模型量化」,是指將模型的浮點數轉為定點數,讓模型在被壓縮的過程中不會喪失精準度。 峻魁智慧創辦人郭峻因解析 AI Craft 包含 A-Craft、P-Craft 和 Q-Craft 三大核心,分別代表模型自動標記、模型剪枝與模型量化技術 「我們有別於其他公司,有一個比較特殊的技術就是自我學習(Self-learning),就是我們把訓練模型的方法建立好之後,模型就會按照這個方法去學,」郭峻因說明,讓模型自我學習的首要好處就是不必有一位 AI 專家持續調校模型,其次是當未來 AI 在各種裝置上隨處可見時,這些裝置就可以在運行的過程中就可以即時擷取當下資料自我學習,「雖然現在尚在實現階段中,但我認為三到五年後,就可以看到這樣的情境發生,」郭峻因強調,「Self-learning on Edge」是峻魁智慧的願景,未來模型自我學習的技術也有機會應用在智慧車輛、咖啡機、冰箱等各領域的裝置以提升用戶體驗。 目前峻魁智慧有 70% 的業務主要集中在智慧車電領域,其餘 30% 則分布在智慧監控、安防等智慧化的應用場景。郭峻因分享,AI Craft 的應用相當廣泛,未來在智慧家居、工業自動化等場域都有機會見到相關應用落地,例如以後在一般家庭中,冰箱和咖啡機除了搭配 C5 晶片進行雙向語音互動,系統可以透過用戶的操作習慣進行自我學習並調整,讓使用者甚至不必出聲,家電產品就能自行依照使用者的習慣做出回應,以更加貼近需求。郭峻因也強調,當 AI 的邊緣應用逐漸普及,AI 技術將不再是大企業的專利,而是會逐步滲透至大眾日常生活,成為往後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本文轉載自 TechOrange 科技報橘SEE MORE
-
醞釀 10 年!Meta 打造智慧眼鏡生態系,消費級產品兩年內登當 Facebook 在 2021 年 10 月更名為 Meta 時,執行長祖克柏藉此機會,向世界展示了他對於虛擬實境(VR)發展的未來願景,甚至點燃了一波元宇宙熱潮。 然而,未來有機會讓Meta真正站穩虛擬世界地位的產品,卻並非旗下的 Oculus Quest 頭盔或元宇宙(Metaverse)概念,反而很可能是應用了增擴實境(AR)技術的 Orion智慧眼鏡。 Orion 智慧眼鏡大受好評,Meta 員工鬆口氣 隨著 Meta 品牌重塑接近三週年,這家公司過去所談的許多東西,基本上都難以成為主流,但是在今年 Connect 大會上所推出的 Orion 智慧眼鏡,卻強力吸引了產業界與消費者的關注目光。 透過與時尚品牌 Ray-Ban 的合作,Meta 在智慧眼鏡市場取得了令人驚訝的成功,隨後公開的原型產品 Orion,更是為相關領域增添柴火,令 AR、VR市場燃起罕見的熱情。 外界所不知道的事情,其實是 Orion 智慧眼鏡項目,在 Meta 內部早已醞釀了將近十年。根據知情人士透露,祖克柏在活動上成功的 Demo,讓公司內部許多員工鬆了口氣,同時也對祖克柏堅持發展昂貴硬體的看法與野心,發生了本質性的轉變。 回憶當時示範 Orion 智慧眼鏡時,觀眾對祖克柏所進行的一連串操作,屢屢發出驚訝、驚嘆的叫聲;活動後少數有機會實際測試產品的第三方體驗者,幾乎也全都給予 Orion 一致好評。 祖克柏:我們將透過智慧眼鏡看見未來 Orion 這副開發中且仍處於原型階段的黑色、厚框 AR 智慧眼鏡,戴在臉上並不顯得突兀,甚至可以透過智慧腕帶、無線控制器進行操作,讓使用者直接於眼前看見虛擬影像,跟現實生活中的人事物互相連結。 祖克柏在 Connect 大會上指出,外界不妨把 Orion 視為一台「時間機器」,即從未來穿越至現代的創新產品;祖克柏說,智慧眼鏡的效果非常棒,我們可以透過這項產品看見未來,這種體驗非常令人興奮。 在 Orion 智慧眼鏡對外曝光之後之後,Meta 的下一步就是加強與軟體開發者之間的關係,藉此創造出足夠龐大的生態系,接著用盡全力打造適合消費者的版本。 創造智慧眼鏡生態系,AI 成為關鍵 根據熟悉 Meta 發展路線圖的人士透露,Meta 計劃明年開始吸引開發者,試圖讓他們對為 Orion 開發應用程式感到興奮,以便了解哪些內容可能會引起消費者共鳴。 進軍開發者社群的同時,Meta 也預計推出第 4 代 Llama 人工智慧模型。知情人士指出,藉由發布功能更強大的 Llama 模型,Meta 希望開發者能夠將 AI 整合到未來的 AR 應用程式中,讓智慧眼鏡擁有識別現實世界物體的能力,並且創造出更準確的語音辨識效果及 AI 行為反應。 Meta 於今年 3 月才完成了 Orion 的原型版本,工程師投入大量精力,使智慧眼鏡的重量低於 100 克,約為一副重型眼鏡重量的兩倍,並且具有至少 70 度的觀看視野。 Orion 智慧眼鏡的開發過程不算順利,據傳 Meta 內部曾經打造出類似設備,但只能在極其受控的環境下才能運作,例如 AR 投影到了戶外就失去效果,只能夠在室內使用,限縮了發展空間。 原料取得成製造挑戰,Meta 展現長期承諾 即便 Orion 現在已經正式曝光,但智慧眼鏡想走向消費者,不僅可能需要至少 2 年時間,想實現大規模生產,更還得克服許多挑戰。 舉例來說 Meta 必須為 Orion 打造全球製造供應鏈,同時由於該款智慧眼鏡採用了稀有材料,尤其是製造鏡片內建顯示器所需要的碳化矽,短期內 Meta 就必須搞懂,究竟該如何取得如此大量的稀少原料。 知情人士指出,為了解決智慧眼鏡的製造問題,Meta 最近聘請了半導體代工廠格羅方德的技術人員,協助開發和監督 Orion,並希望借助該公司打通 AR 和 VR 產品製造的供應鏈。 投資研究公司 Argus Research 分析師 Joseph Bonner 指出,外界可能會質疑 Orion 智慧眼鏡最終將變成「霧件」,即開發期間公布訊息,但最終根本不會推出的科技產品,但 Orion 本身卻有著更深一層的意義,那就是 Meta 對虛擬實境、增擴實境應用與產業的長期承諾。 本文轉載自 TechOrange 科技報橘SEE MORE
-
開啟智慧醫療新紀元!奇翼醫電與科音國際透過心率傳感器、電子聽診器展現創新突破與應用新可能逐漸高齡化的人口結構讓醫療與照護需求不斷增長,另一方面沉重的工作負擔與少子化現象,也加劇醫療人力短缺的現象。在這樣的背景下,智慧科技成為突破困境的關鍵途徑之一。 近年來,越來越多企業踏上智慧醫療這條路,透過創意思維與 AI、物聯網等科技,像是參與「2024 台灣國際人工智慧暨物聯網展」的奇翼醫電與科音國際即是一例。奇翼醫電的非侵入式連續血糖監測系統,以及科音國際的電子和貼片式聽診器,不只借力新科技減輕醫護人員的工作負擔,也讓病患可以享有更精準、更個人化的醫療照護服務。 以心電圖預測血糖變化,奇翼醫電非侵入性血糖偵測技術破解傳統血糖監測 2 大痛點 成立於 2015 年的奇翼醫電,以心電圖訊號為基礎研發出非侵入式 CGM 連續血糖監測系統,解決傳統血糖監測方式一直存在的「侵入式」與「非連續性」的兩大問題。奇翼醫電執行長李維中進一步說明,現今糖尿病患者大多使用血糖機或連續性血糖監測儀(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CGM)在家量測血糖,然而這兩項設備都必須直接採取指尖血液或是接觸皮下的組織液來判斷血中葡萄糖濃度,因此都有侵入式問題。 另一方面,由於血糖機必須在指尖扎針才能取得血糖值,因此只能定時量測,形成血糖數據不連續的問題。相較之下,CGM 因為是將感測器貼片戴在身上,故能 24 小時監測血糖變化,不過它雖然解決數據連續性的問題,卻同樣需要將感測器貼片的探頭植入皮膚,更衍生準確性風險,讓使用者在處於低血糖、運動等特殊狀態時,CGM 所量測到的血糖數值,不準確的機會就會較高。 奇翼醫電在血糖量測上的技術突破,在於能夠透過穿戴式的心率傳感器解決 CGM 的侵入式問題,又能兼顧連續監測的部分。「我們透過使用者的心電圖(ECG)數據來預測血糖變化,因此不必採血或用針刺入皮膚,」李維中強調,奇翼醫電在開發產品時便進行大量的臨床收案,涵蓋各個不同的種族、年齡、性別、身材及身體健康狀況,才能完善 AI 演算法,準確描繪出心電圖數據與血糖波動間的關聯性。 奇翼醫電在血糖量測上的技術突破,在於能夠透過穿戴式的心率傳感器解決 CGM 的侵入式問題,又能兼顧連續監測的部分。 如此一來,不只能減少患者的痛苦感受,還能連續收集血糖數據,確保數據完整性與準確性。最後,這些血糖數據都會上傳至雲端,並結合 AI 技術為每位使用者客製化設計營養處方、運動方式建議等血糖管理方案,再搭配專業醫護人員的諮詢服務,幫助病患有效管理血糖變化和避免病情惡化,進而提高醫療效率、降低社會成本與健保支出。 科音國際透過電子與貼片式聽診器,開創生理聲音的多元運用 成立於 1975 年的科音國際,在聲音處理領域累積近 50 年的豐富經驗,成為其開發 ES-2020 電子聽診器與 ES-PATCH 貼片式聽診器的最佳優勢。科音國際總經理邵威中表示,傳統聽診器在使用上有諸多限制,像是病患與醫生必須在同一個空間且只能一對一使用。然而,若將傳統聽診器的聲音轉換為數位格式,並傳輸至電腦或手機裡,讓醫生透過耳機或喇叭就可以聽到病患的心、肺等聲音,其應用模式就會變得相當廣泛。 舉例來說,在遠距醫療情境下,醫生可以透過電子聽診器遠距聆聽病患體內器官發出的聲音,並擬定最適治療計畫。另一方面,在醫療教育情境下,醫生可以透過電子聽診器錄下病患的生理聲音,讓學生可以將課本上所描述的聲音與實際聲音結合在一起,甚至當累積一定程度的病患生理聲音後,還能結合 AI 技術進行自動辨識,輔助醫生判斷病患身體狀況。 科音國際 ES-2020 電子聽診器與 ES-PATCH 貼片式聽診器可以在遠距醫療情境下,讓醫生透過電子聽診器遠距聆聽病患體內器官發出的聲音,並擬定最適治療計畫。 在推出電子聽診器後,科音國際進一步研發出 ES-PATCH 貼片式聽診器,以貼片型設計達到連續 8-10 小時追蹤病患生理變化的成果。「貼片式聽診器的角色定位更偏向是生理聲音監聽器,」邵威中說明,貼片式聽診器讓醫生可以根據病患身體狀況決定要貼在哪裡,並進一步聽取該部位的生理聲音,像是除了心音、肺音外,還可以聽取血管聲、吞嚥聲、腸胃蠕動聲等。邵威中舉例,若將貼片式聽診器貼在洗腎病患身上,便可以監測血管聲音變化,及早預測潛在的血管堵塞風險;如果貼在術後病患身上,就可以偵測並追蹤病患的腸胃蠕動情情,並由此判斷患者是否可以開始進食,有效縮短住院時間。 當智慧醫療已是不可抵擋的趨勢,奇翼醫電與科音國際從擁有完整科技產業供應鏈的台灣出發,以豐富醫療臨床照護經驗為基礎,逐步向全球展現台灣在智慧醫療領域的創新突破與無限可能。 本文轉載自 TechOrange 科技報橘SEE MORE
-
IC 設計大廠鈺創科技與凌通科技如何透過創新記憶體技術、進化 DMS 效能,搶佔邊緣 AI 應用新商機?2024 台灣國際人工智慧暨物聯網展的重點主題之一就是邊緣運算,IC 設計大廠鈺創科技與凌通科技在這次展會中,也分別以不同切入點展現技術實力:擁有超過三十年記憶體設計專業的鈺創科技,特別推出新一代 AI 記憶體整合方案;凌通科技則善用已累積二十年的 AI 演算法開發實力,投入車用 AI 利基市場。鈺創科技與凌通科技的產品組合均為 AI 落地應用的關鍵技術,這不僅反映出台灣 IC設計業者在 AI 浪潮中的多元布局,也具體呈現國內廠商正朝高階應用與關鍵元件雙向發展的樣貌。 鈺創科技作為全球少數兼具記憶體急邏輯 IC 設計專業能力的企業,其服務對象包括系統廠商、晶片設計公司,以及各類設計服務公司。今年在台灣國際人工智慧暨物聯網展所展出的「MemorAiLink」不僅是記憶體平台,更是一項因應 AI 時代針對特殊記憶體需求的設計服務。MemorAiLink 整合鈺創科技三十多年來在記憶體控制器設計 IP、類比設計等方面的技術能力,該公司透過 MemorAiLink 提供客戶更靈活的記憶體解決方案,讓記憶體設計更加貼合 AI 應用需求。 今年鈺創科技在台灣國際人工智慧暨物聯網展所展出的「MemorAiLink」 整合鈺創科技三十多年來在記憶體控制器設計 IP、類比設計等方面的技術能力,並提供客戶更靈活的記憶體解決方案,讓記憶體設計更加貼合 AI 應用需求。 鈺創科技以 RPC 記憶體技術進化智慧座艙與 AI 影像裝置應用 在產品技術方面,鈺創科技的 RPC(Reduce Pin Count)記憶體技術是透過減少非必要的記憶體 Pin 數(接腳數)降低功耗。鈺創科技表示:「這就像家中未使用的插座只要接上電源仍會耗電一樣,減少多餘的接腳可以有效節省電力。」,此技術可以將體積縮小至大約鉛筆筆芯大小,同時維持與DDR3 相同的效能水準。 目前 RPC 已用於車內座艙的語音控制系統、駕駛監控系統(Driver Monitoring System)等車用領域。此外鈺創也與美商 Lattice 合作,將 RPC 技術應用在 AI 影像裝置,並讓裝置的體積縮小三分之一。鈺創科技目前正在籌劃可滿足進階 AI 應用的記憶體技術,特別適用於邊緣端的大型語言模型。鈺創表示,目前邊緣運算產品多採用標準 LPDDR5 記憶體,這種做法的成本與耗電偏高,而且需要較多離散式 DDR5 堆疊才能達到所需頻寬。另一方面,LPDDR5 控制器只支援 12 奈米以下製程,但多數市場客戶希望用較成熟的 28 奈米、22 奈米等製程開發客製化生成式 AI 應用,因此滿足AI運算技術正是針對這類需求而開發。 鈺創科技集團旗下鈺立微電子總經理王鏡戎分享,過去記憶體僅作為整個系統的通用儲存,現在則開始為 CPU、GPU、 NPU 不同的運算核心。這樣的趨勢不僅必須考慮記憶體與運算單元的距離,更進一步衍生新型態技術。 在異質整合技術部分,鈺創科技集團旗下鈺立微電子總經理王鏡戎指出,目前透過 MermorAiLink 平台已開展出機器視覺之 3D 立體影像次系統解決方案,結合了鈺創自主開發的 RPC DRAM®、RPC 控制器以及鈺立微電子 3D 深度影像晶片,可以幫助極小化、低功耗的特殊應用 ASIC 系統設計,提供完整的 AI 終端應用解決方案,加速終端人工智慧應用的普及。王鏡戎提到除了 3D 堆疊,還包括 2D、2.5D 等不同整合方式,例如可採用並列式(Side by Side)、覆晶(Flip Chip)、微焊接(Micro-Bond)等封裝技術,搭配 2.5D 的方式實現。另外,在記憶體整合的架構也有重大變革,過去記憶體僅作為整個系統的通用儲存,現在則開始為 CPU、GPU、NPU 不同的運算核心。這樣的趨勢不僅必須考慮記憶體與運算單元的距離,更進一步衍生出近記憶體運算(near memory compute)、記憶體端運算(at memory compute)等新型態技術。 如何將 AI 與半導體結合以因應市場變化,鈺創科技「MemorAiLink」是一個高效的 AI 記憶體平台,也是一種創新商業模式,在維持既有業務的同時,也提供設計服務,服務對象包括系統客戶、設計服務公司等。「特別是針對有意自行設計 IC 的終端客戶,以及缺乏記憶體設計能力的設計公司,我們將提供與記憶體相關的設計服務,」鈺創科技接下來會以應用為導向前進,以同/異質整合、HI+AI+ 專精型 DRAM+ 記憶體控制 IP+ 封裝技術的軟硬體架構,為 AI+ 半導體勾勒出美好願景。 凌通科技克服 DMS 技術挑戰,未來將持續拓展車用 AI 應用範疇 同樣參與 2024 台灣國際人工智慧暨物聯網展的 IC 設計大廠凌通科技,在今年展會中推出多項車用 AI 創新解決方案。凌通科技產品企劃處副處長林仕杰提到,凌通科技與母公司凌陽科技分進合擊布局車用市場:凌陽科技深耕車用領域,聚焦於車內的音響、影像系統開發;凌通科技則側重駕駛監控輔助系統 DMS 發展。 凌通科技觀察到全球車用市場的發展正朝兩大技術路線發展:一是以美國特斯拉為代表的自動駕駛技術路線,致力打造無人駕駛的智慧移動生態;另一個則是歐系車廠主導的智慧輔助方向,像是駕駛監控系統 DMS,就是在保有人為操控的前提下,提供即時的安全輔助功能。「對於這兩大路線,凌通科技跟隨車廠客戶規劃產品策略,目前以智慧輔助方向為主,提供汽車內外的安全輔助功能,」林仕杰說。在這次展會中,凌通科技主打的產品之一就是已經量產的 DMS,此產品依據歐盟汽車安全協會的規範開發,同時也已完成中國相關法規的基礎測試。林仕杰表示,DMS 系統可即時監測駕駛視線狀態,並有效強化駕駛者的專注度以確保行車安全。目前此技術在歐洲市場漸受重視,更有望成為營業車隊在安全管理方面的標準配備。 另外凌通科技近期亦推出高性價比 AVM 方案,從成本結構與性能都與目前市場上既有方案相較,都有顯著的優化;此外此 SoC 內建的 NPU(凌通科技自主研發之 DLA),亦提供此凌通科技之 AVM 平台,擴增 AI 功能的無限可能。 凌通科技資深專案經理王嘉霖進一步說明凌通科技 DMS 克服的技術挑戰。王嘉霖提到,DMS 必須在不同膚色、長相、穿戴物、光影環境下偵測影像,「這需要先有實際的產品落地,並有長時間場域測試、持續累積學習資料庫數量,才能不斷優化並精準辨識。」王嘉霖強調,凌通科技的產品已經通過實證,可以高品質完成任務。 凌通科技資深專案經理王嘉霖說明 DMS 必須在不同膚色、長相、穿戴物、光影環境下偵測影像,目前凌通科技的產品已經通過實證,可以高品質完成任務。 「我們在 AI 領域深耕已久,從最早期的演算法開發到實際產品應用,都有完整布局策略,」王嘉霖表示,在消費性電子領域,凌通科技早期就開發出各式影像特效與濾鏡技術,成功打入玩具相機等市場;近期凌通科技更透過長期的技術累積與落地經驗,投入智慧家電領域。林仕杰也強調,凌通科技的產品包括語音、馬達控制、儀表與行車記錄器等,產品線相當完整,接下來的策略是以此為基礎擴大布局,「特別是行車記錄器,我們目前已有不錯的市佔率,未來將持續拓展車用 AI 的應用範疇。」 鈺創科技以記憶體設計專業,提供 AI 晶片更優化的運算架構;凌通科技則運用演算法實力,開發出更多元的智慧車電應用。兩家業者皆展現台灣 IC 設計業在 AI 時代的完整布局,也以實績證明台灣在全球 AI 供應鏈中將持續扮演關鍵角色。 本文轉載自 TechOrange 科技報橘SEE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