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廠商專訪
開啟智慧醫療新紀元!奇翼醫電與科音國際透過心率傳感器、電子聽診器展現創新突破與應用新可能
逐漸高齡化的人口結構讓醫療與照護需求不斷增長,另一方面沉重的工作負擔與少子化現象,也加劇醫療人力短缺的現象。在這樣的背景下,智慧科技成為突破困境的關鍵途徑之一。
近年來,越來越多企業踏上智慧醫療這條路,透過創意思維與 AI、物聯網等科技,像是參與「2024 台灣國際人工智慧暨物聯網展」的奇翼醫電與科音國際即是一例。奇翼醫電的非侵入式連續血糖監測系統,以及科音國際的電子和貼片式聽診器,不只借力新科技減輕醫護人員的工作負擔,也讓病患可以享有更精準、更個人化的醫療照護服務。 以心電圖預測血糖變化,奇翼醫電非侵入性血糖偵測技術破解傳統血糖監測 2 大痛點 成立於 2015 年的奇翼醫電,以心電圖訊號為基礎研發出非侵入式 CGM 連續血糖監測系統,解決傳統血糖監測方式一直存在的「侵入式」與「非連續性」的兩大問題。奇翼醫電執行長李維中進一步說明,現今糖尿病患者大多使用血糖機或連續性血糖監測儀(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CGM)在家量測血糖,然而這兩項設備都必須直接採取指尖血液或是接觸皮下的組織液來判斷血中葡萄糖濃度,因此都有侵入式問題。 另一方面,由於血糖機必須在指尖扎針才能取得血糖值,因此只能定時量測,形成血糖數據不連續的問題。相較之下,CGM 因為是將感測器貼片戴在身上,故能 24 小時監測血糖變化,不過它雖然解決數據連續性的問題,卻同樣需要將感測器貼片的探頭植入皮膚,更衍生準確性風險,讓使用者在處於低血糖、運動等特殊狀態時,CGM 所量測到的血糖數值,不準確的機會就會較高。 奇翼醫電在血糖量測上的技術突破,在於能夠透過穿戴式的心率傳感器解決 CGM 的侵入式問題,又能兼顧連續監測的部分。「我們透過使用者的心電圖(ECG)數據來預測血糖變化,因此不必採血或用針刺入皮膚,」李維中強調,奇翼醫電在開發產品時便進行大量的臨床收案,涵蓋各個不同的種族、年齡、性別、身材及身體健康狀況,才能完善 AI 演算法,準確描繪出心電圖數據與血糖波動間的關聯性。 奇翼醫電在血糖量測上的技術突破,在於能夠透過穿戴式的心率傳感器解決 CGM 的侵入式問題,又能兼顧連續監測的部分。 如此一來,不只能減少患者的痛苦感受,還能連續收集血糖數據,確保數據完整性與準確性。最後,這些血糖數據都會上傳至雲端,並結合 AI 技術為每位使用者客製化設計營養處方、運動方式建議等血糖管理方案,再搭配專業醫護人員的諮詢服務,幫助病患有效管理血糖變化和避免病情惡化,進而提高醫療效率、降低社會成本與健保支出。 科音國際透過電子與貼片式聽診器,開創生理聲音的多元運用 成立於 1975 年的科音國際,在聲音處理領域累積近 50 年的豐富經驗,成為其開發 ES-2020 電子聽診器與 ES-PATCH 貼片式聽診器的最佳優勢。科音國際總經理邵威中表示,傳統聽診器在使用上有諸多限制,像是病患與醫生必須在同一個空間且只能一對一使用。然而,若將傳統聽診器的聲音轉換為數位格式,並傳輸至電腦或手機裡,讓醫生透過耳機或喇叭就可以聽到病患的心、肺等聲音,其應用模式就會變得相當廣泛。 舉例來說,在遠距醫療情境下,醫生可以透過電子聽診器遠距聆聽病患體內器官發出的聲音,並擬定最適治療計畫。另一方面,在醫療教育情境下,醫生可以透過電子聽診器錄下病患的生理聲音,讓學生可以將課本上所描述的聲音與實際聲音結合在一起,甚至當累積一定程度的病患生理聲音後,還能結合 AI 技術進行自動辨識,輔助醫生判斷病患身體狀況。 科音國際 ES-2020 電子聽診器與 ES-PATCH 貼片式聽診器可以在遠距醫療情境下,讓醫生透過電子聽診器遠距聆聽病患體內器官發出的聲音,並擬定最適治療計畫。 在推出電子聽診器後,科音國際進一步研發出 ES-PATCH 貼片式聽診器,以貼片型設計達到連續 8-10 小時追蹤病患生理變化的成果。「貼片式聽診器的角色定位更偏向是生理聲音監聽器,」邵威中說明,貼片式聽診器讓醫生可以根據病患身體狀況決定要貼在哪裡,並進一步聽取該部位的生理聲音,像是除了心音、肺音外,還可以聽取血管聲、吞嚥聲、腸胃蠕動聲等。邵威中舉例,若將貼片式聽診器貼在洗腎病患身上,便可以監測血管聲音變化,及早預測潛在的血管堵塞風險;如果貼在術後病患身上,就可以偵測並追蹤病患的腸胃蠕動情情,並由此判斷患者是否可以開始進食,有效縮短住院時間。 當智慧醫療已是不可抵擋的趨勢,奇翼醫電與科音國際從擁有完整科技產業供應鏈的台灣出發,以豐富醫療臨床照護經驗為基礎,逐步向全球展現台灣在智慧醫療領域的創新突破與無限可能。 本文轉載自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