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製造業導入 AI 的真心話】不是砸錢就有 AI 智慧工廠,資料品質好才是重點
趨勢話題 【給製造業導入 AI 的真心話】不是砸錢就有 AI 智慧工廠,資料品質好才是重點

WEF(World Economic Forum,世界經濟論壇)統計,AI 在 2023 年為製造業帶來 32 億美金的市場價值,並預計 2028 年會到達 208 億美金之高。製造業者面臨永無止境的營運壓力,需要改善生產流程、優化供應鏈、提供客戶高品質產品,並快速適應動態市場變化,而 AI 就是企業面對問題的新工具,也將成為智慧工廠的核心大腦。
 

台灣已經有許多 AI 智慧工廠運行中

 

台灣與國際上許多製造大廠早就已經導入各式的 AI 在智慧工廠中,其應用涵蓋了預測性維護、生產品質控制、生產流程優化、供應鏈管理、自主機器人、能源管理和增進生產安全保障等方面。例如特斯拉使用 AI 驅動的 3D 列印機製造汽車;華碩利用內建 AI 引擎與智慧化、適性化的派工方案,讓派工計畫的產出時間下降超過 65%;台灣機械製造商 KUKA 提供不同產業應用的 AMR 自走車或是自動化機械手臂等。
 

通過這些應用,可以看到 AI 幫助智慧工廠實現更高效、更精準靈活的生產運營模式,將製造業帶向智慧自動化和數據驅動的方向發展。

但這還沒完,自從生成式 AI 問世後,製造業再度看到新曙光。

相對於傳統分析型 AI,生成式 AI 可以做到更全方位的助益,例如透過分析市場趨勢、掌握最新產品監管合規的需求、總結客戶反饋等不同面向來優化產品的設計,幫助產品設計師掌握不同面向的考量,並且以更有效率、低成本的方式做出產品模型。
 

在供應鏈面向上,也可以透過歷史資料的分析洞察,更加掌握供應鏈狀況,依照原料可取得狀況、定價與風險等考量,讓採購決策更精準。或是依照歷史庫存資訊,提前預測出市場需求狀況,以避免庫存過剩或不足等風險。
 

智慧工廠被打回現實的主因:沒有堅實的數據基礎

 

雖然看到各種 AI 的正向案例,但真的要導入自家企業中並且實際落地,這一段旅程可能會比想像中顛簸一些。

許多大廠雖然有資金與意願,不過在導入階段通常會因為人才、資料品質與流程規劃等因素而被打回現實。根據 MIT 雜誌與微軟的合作調查發現,要做 AI 若沒有堅實的數據基礎就很可能會停滯不前。57% 受訪者承認他們在開發 AI 用例時遇到資料品質不理想、54% 認為資料整合狀況薄弱,並且只有約 20% 的受訪者擁有可用於現有 AI 模型的數據。

最常見的狀況是,製造商規模越大,數據不合適的問題就越嚴重,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各個部門資料格式、保存方式不一,跨部門也沒有統一的資料基礎架構導致「數據用時方恨少」。若是使用小規模或是品質不佳的資料,也會讓 AI 模型做白工、無法分析出理想成果。

缺乏 AI 人才也是許多大廠的限制,如何掌握 AI 模型中的黑盒子並且確保餵進 AI 的數據不會危及智慧財產權機密洩漏,或是針對現有數據做系統性地清理、了解雲端運算等現代化資料架構等都成為大廠的考驗課題。此外, AI 轉型過程中如何突破既有部門流程限制找到新徑更是挑戰。

【在 AI 新世界站穩腳步!製造業領導者該自問的關鍵問題】
1. 如何評估現有工作需求流程,找到最適合導入 AI 的場景並設定明確目標,為團隊增添信心?
2. 組織內是否有明確的資料治理、儲存與利用策略?是否有明確的分工?
3. 組織是否有明確的智財權保護策略,確保營運機密不外洩?


本文轉載自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本網站使用您的Cookie於優化網站及您的使用經驗。繼續瀏覽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本公司隱私權政策,您可至隱私權政策了解詳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