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汽車不只是「裝著四顆輪子的手機」! 麥迪創以機器學習技術打造個人化駕駛體驗
廠商專訪 讓汽車不只是「裝著四顆輪子的手機」! 麥迪創以機器學習技術打造個人化駕駛體驗

根據台經院數據資料顯示,在全球各級政府針對電動車產業的政策及市場驅使之下,2021 年電動車於全球的出貨量已突破 500 萬台,預估直至 2025 年期滲透率將會達到 20%;同時,根據波士頓顧問公司的預估,2025 年全球自駕車之市值將上探 420 億美元,而 Level 1~2 部分實踐自動化、智慧化之車輛也將佔整體車市的一成左右。

智慧化車輛的市場規模持續倍增,使得電動化、自駕化已成汽車產業不可逆的發展趨勢。在智慧車載方面,除了輔助駕駛判斷、加強安全性的 ADAS 及自駕系統之外,還包括由智慧化中控版、儀表板、車載娛樂系統所組成的智慧座艙。臺廠挾過去數十年來於 ICT、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基礎,有望於國際大廠重新建構電動車供應鏈的同時,突破既有藩籬,創造更大的市場機會。

汽車的轉型帶動了「軟體定義硬體」重要性的發展,例如現在各大車廠正積極研發的 ADAS、自駕及智慧座艙系統,都說明消費者在硬體之外更重其軟體功能與使用者體驗。在這樣的前提之下,究竟除了半導體、ICT 產業的既有基礎之外,在軟硬整合及軟體研發方面,臺灣新創又具備什麼樣的優勢?

 

臺灣具備打造自駕車之優勢嗎?三條件缺一不可!

 

這幾年臺灣積極結合國內半導體設計、製造、封測、軟體及 ICT 系統業者,進行上下游產業鏈的「垂直」結合,更鏈結國際雲端大廠、電子設計自動化軟體等大廠及與潛力新創,形成「跨域」連結,讓臺灣產業可以在下一波智慧革命中掌握優勢。

論及國內外廠商在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與自駕領域的發展,曾三度以智慧座艙解決方案獲 CES 新創獎的麥迪創,可以說是臺灣智慧車電領域發展中,具有國際發展潛力的新創公司。

從國際自駕車技術市場的發展前景與趨勢面剖析,麥迪創技術長黃慕真認為,臺灣要成為自駕車技術大國有三項關鍵條件必不可免是需要再強化及努力的:其一為市場、其二為資金、其三為產品化的可能性。

黃慕真指出,要打造出適合研發自駕車的環境需要以下三點:第一,自駕車研發動輒數百億美金投資規模,因此需要擁有足夠的投資人以及資金;第二,由於各國對自駕車從研發到上路皆有其不同的發展方向及規範,因此「甲地研發、乙地測試」較不可行,需要足夠的內需市場支撐;第三,要真正做到「軟體定義汽車(Software Define Vehicle;SDV)」,需要具備完整的軟體開發的環境。

相較來說,黃慕真認為臺灣在自駕車時代的優勢為「人才」。黃慕真指出,儘管挑戰重重,臺灣這小而堅實的產業環境,有機會為 IP 新創帶來高度集中的資源:「試想,臺灣這麼小的島卻有這麼多電機、資訊、機械、航太、工程相關人才,絕大多數的畢業生被匡在這小小地方,群聚效應是相當可觀的。」而高度密集的人才,對於新創發展而言是得天獨厚的條件。

 

未來車的價值所在?黃慕真:「個人化」駕駛體驗是關鍵!

 

那麼發展自駕車技術最關鍵的核心是什麼?黃慕真表示,認真思考智慧車、自駕車的本質,最需要去問的,是「究竟一個人為什麼需要買一輛自駕車?」以及「什麼是消費者真正想要的東西?」

回到需求面去看,黃慕真認為,手機的普及帶給人們全新的資訊提供方式、更好的使用者介面,以及更具人性化的人機介面與體驗,若要將同樣的消費經驗搬移至移動服務產業,思考汽車如何帶給使用者超越手機的體驗就更顯重要,「回過頭來,內容的本質絕不是一個又一個模組化的功能,而是如何以『個人化』為最終目標提供一個 central idea。」

例如,麥迪創開發的 3D AR HUD(搭載立體擴增實境技術的抬頭顯示器)技術,可以直接把導航路線投影到路面上,而非擋風玻璃上。透過 AR 技術將虛擬物體疊加在真實路況上,打造虛實整合的體驗,以及創新的駕駛者感受。


麥迪創產品 3D AR HUD 技術情境圖
圖片說明:麥迪創產品 3D AR HUD 技術,可以直接把導航路線投影到路面上,讓導航更順暢。(此為情境圖,非 3D AR HUD 產品服務)
 

至於什麼是「個人化」的使用者體驗?黃慕真指出,要將「語音助理」搬上汽車不難,但並非一個口令、一個動作這麼簡單。AI 在真正個性化體驗裡扮演的角色在於資料過濾,將使用者可能都未曾發現的訊息加以分類。

「很多時候你問一個駕駛者,你的駕駛習慣是什麼?很難定義;你問他對空調的要求是什麼?也很難定義。在駕駛行為上有太多難以定義的模糊空間,因此透過 AI 學習駕駛者原有的使用者行為,並替你選擇,才能真正達到個人化座艙的目的。」黃慕真解釋。

好的使用者經驗來自 AI 貼切地幫其設定好所要的東西,在座艙環境裡,可能關乎駕駛的狀態、座椅的深淺、戶外的天氣、行駛的視野、反應時的神情、眼晴的焦距。如此多重且複雜的關係,是沒有辦法一次搜集大量的用戶資料,就打模出一個人人適用的個人化模型。

 

AI 打造智慧化駕駛體驗,高知識產品展現軟體價值

 

因此,麥迪創的價值就在這裡,「人機協作(Human-robot collaboration, HRC)最困難的在於每一位使用者都不同。要解決此問題,就必須透過 Self-learning (自我學習) 的技術,讓邊緣( Edge) 端機器在與使用者相處的過程自我學習。」

所謂的自我學習是一種人工智慧,可以使用為標記的數據來進行自我訓練,透過分析數據並從中尋找可得出結論的模式。簡而言之,它是一種具備「填空」能力的 AI 模型。

而麥迪創的 AI 技術不僅可以自我學習,打造最適合駕駛者的駕駛體驗,還可以透過偵測駕駛眼球,隨著時間以及數據的累積,了解駕駛對什麼事物感興趣。黃慕真也舉例,麥迪創現在正在研發導遊機器人(Tour-guide robot),當車上的 AI 發現駕駛對某個地方特別感興趣,就會自動介紹景點特色,讓自駕遊變得更輕鬆。

這樣的數據和資訊具有很大的商業價值,「當消費者今天對產品沒有興趣,卻收到 DM,這是廣告;當消費者今天對產品有興趣,立刻就收到折價券,這就是服務了。」黃慕真認為,未來「自駕車」的智慧座艙將會與手機或個人帳戶連動,打造更完整的使用者體驗。

「未來汽車的價值,不在於馬力或其他硬體零組件有多出色,而是當使用者坐進座艙那一刻,他是否感受到全新且智慧化的體驗。」黃慕真強調,智慧座艙目前仍在整合階段,過去儀表板、中控、抬頭顯示器皆單獨存在、各自為政,未來當所有座艙內功能包括座椅、音響、導航、串流、ADAS、遊戲、上網皆由一台硬體所控,AI 價值將會顯現。

展望未來,麥迪創期待與更多具規模的品牌、企業共結產業生態系,使小公司的創新能量與大公司的豐沛資源產生互補。對臺灣新創來說,締結策略聯盟是車用產業鏈發展的最佳途徑。此外,麥迪創還積極橫向連接臺灣 AI 生態圈,加入經濟部工業局智慧電子產業計畫推動辦公室成立的 AI on Chip 產業合作策略聯盟,經由聯盟協助串接產業鏈上下游夥伴,創造合作商機,促使更多國內廠商投入 AI on Chip 核心領域發展,讓臺灣整體產業逐步在國際市場展現高度競爭力。


 

本網站使用您的Cookie於優化網站及您的使用經驗。繼續瀏覽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本公司隱私權政策,您可至隱私權政策了解詳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