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智慧車時代臺灣具備哪些優勢?耐能智慧執行長指出「三大」要素
廠商專訪 AI、智慧車時代臺灣具備哪些優勢?耐能智慧執行長指出「三大」要素

當 Google、Apple 都開始自己做晶片,這意味著什麼樣的全球半導體產業典範轉移?這幾年的高科技製造業市場因應多元智慧裝置需求,不論是手機、家電或是智慧車,越來越大量的 AI 客製化晶片需求,無法靠傳統供應鏈模式生產。
邊緣運算與環境運算的發展,也需要可以同時滿足高功效、低耗能、高運算的 AI 晶片來解決數據隱私、電源效率、低延遲及運算能力等問題。根據知名科技產業市調公司 ABI Research 報告預估,2025 年邊緣運算晶片市場規模將上看 122 億美元,將首次超過雲端 AI 晶片的市場規模。

為迎接未來世界的到來,臺灣 AI 晶片新創耐能智慧(Kneron)自 2015年起,便自主研發 AI 系統單晶片,佈局橫跨美國、中國、臺灣及東北亞等地。耐能智慧創辦人暨執行長劉峻誠坦言,耐能創立第一天起,就秉持著「讓 AI 無所不在」的使命,期許未來在每一個終端設備裡,不論是邊緣伺服器(Edge Server)、物聯網裝置(IoT device);或是從家居、安控到車用等商業應用,皆可看見耐能智慧 AI 晶片的蹤影。

 

 耐能智慧如何於 AI 市場奪得先機?執行長劉峻誠:快、早、勤 

 

問及耐能智慧如何在短短 7 年之內,從前沿技術的研發到產品落地,一路攻進安防、車用產業領導企業,背後商業邏輯如何制定?

對此,劉峻誠謙虛地笑說,「其中沒什麼訣竅,不外乎比別人快、比別人早、比別人勤勞。」相較於全球大廠,耐能智慧早早便意識到落地應用的重要,從邊緣 AI 的概念還相當冷門的時期,就開始專注開發產品與客戶。當邊緣運算應用在市場的技術影響力逐步成型時,耐能智慧便可因為先行者優勢,更能掌握其產品還有哪些可疊代之處,以及如何更符合市場客戶需求。
「AI 在產業化的過程當中,掌握各個市場的特性、接受度、時間線也相當重要,」劉峻誠指出,由於中國市場對新事物的接收度高、導入的速度也快,因此在 2016 年,耐能智慧很快地以純雲端的 AI 演算法服務與中國騰訊、百度、搜狗等互聯網企業合作,藉此取得相當大量的車用數據,在 AI 產業奪得先機,取得多個來自歐美、亞洲等國際級創投資金;爾後於 2017 年才開始朝日、韓及歐美國家發展。

歷經 7 年發展,耐能智慧旗下產品線目前共分四大方向:首先,在伺服器端客戶包括廣達、中華電信、美國康卡斯特(Comcast Corporation)、韓國最大入口網站 Naver 等;而物聯網(包括家電、安控)方面則包含韓華、友訊科技(D-Link)、義大利 Spark Security等;至於車用部分,則以中、日系品牌為主,包括 Toyota、NISSAN 等,近年亦與 MIH 電動車聯盟及中興巴士展開合作。

 

看準未來車「分散式」架構需求,耐能智慧以「樂高型」晶片進攻車用市場

 

劉峻誠

劉峻誠表示,之所以在 2020 年才開始佈局車用領域,其實與產業導入週期密切相關。物聯網導入週期短、速度快,從研發、產品打磨到量產約 8 至 9 個月,然車用前裝領域從啟動合作到實際量產動輒 3 到 5 年,目前能夠配合如此長的合作週期,同時具備從 AI、晶片到系統性解決方案的廠商並不多。

「我常覺得,產品競爭力來自持續的打磨,其實沒有別的。」劉峻誠強調,耐能智慧自創業的初期便與騰訊、搜狗等大型互聯網公司合作,取得相當豐富的車用數據資料,可視為車用模型相當重要的基礎,「事實上,AI 晶片產業與過去我們所熟悉的 CPU、GPU 及手機晶片產業大相徑庭,軟體、數據、應用端的 Knowhow 非常吃重,需要高度整合,耐能智慧的晶片小、功耗低,可內嵌至車內不同硬體中,同時它可重構、可堆疊的特性,也非常有利於未來汽車的分散式架構。」

問及是否曾考慮過以「IP 授權」的商模式來切入市場?劉峻誠認為,IP 授權模式在過去 CPU、GPU 的時代確實可行,然而 AI 應用需要龐大的運算數據、好的 AI 模型,同時亦須具備強大的運算能力,在三者缺一不可的情況下,IP 授權將會導致技術端與應用端徹底脫節,「畢竟晶片離應用太遠,不會知道應用端對於數據和運算的需求,將會導致上下游間逐漸脫離。」
因此,為符合應用端客戶的需求,耐能智慧眼下策略為開發垂直產品線—軟體、應用、模型、底層晶片等一條龍搞定,上下變動可同時調整,利於在 AI 世代先馳得點,以實際應用落地取得國際重要客戶的信任,彰顯其彈性且靈活的差異化優勢。

 

台灣車用供應鏈未來挑戰為何?

 

回過頭來談臺灣廠商欲以 AI 晶片切入車用市場的難點,劉峻誠不諱言指出,先天不具備完整車用產業架構為臺灣最大挑戰,「如果今天我是臺灣某間 IC 廠,想要做車用晶片,首先會遇到的難題,就是臺灣自己沒有汽車產業和足夠市占率的品牌,因此從上下游整合、數據搜集、疊代到實際落地都會相當困難。」

對此,劉峻誠感慨說道,這也是為什麼耐能智慧目前仍有 70~80% 的營收來自海外;除了逐步強化與做大臺灣市場競爭基礎,耐能智慧自創業第一天起便已在國際化布局的基礎上,從人才到市場皆直接與世界接軌:包括網羅臺、中、美三地人才,分別取其在半導體製程、發展廣且快的市場,以及前沿技術開發等優勢,為公司發展帶來更寬廣的可能性。
除了新創公司自己得爭氣之外,劉峻誠也指出,在很多國家,AI 晶片發展皆與政府及產業政策高度相關。

 

耐能智慧除了拓展國際市場外,也積極耕耘臺灣本地的 AI 生態圈,作法包含推動偏鄉國小、國高中、大學的 AI 相關教育課程之外,亦加入經濟部工業局智慧電子產業計畫推動辦公室成立的 AI on Chip 產業合作策略聯盟,透過聯盟提供的產業專題與商機研討、產業推廣交流等服務,深度掌握產業脈動,並由聯盟協助引薦產業鏈上下游合作夥伴,共同投入 AI on Chip 核心領域發展,合力拓展臺灣整體產業的國際上能見度與競爭力。
「臺灣掌握了 AI 世代最重要的三要素:數據、前沿演算法及算力(半導體),再加上臺灣供應鏈相當堅固的情況下,相信我們在 AI 時代是很有機會的。期望有一天,比起去投注心力在他國的企業及國家政策,更可以回過頭來回饋自己的家鄉。」

 

本網站使用您的Cookie於優化網站及您的使用經驗。繼續瀏覽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本公司隱私權政策,您可至隱私權政策了解詳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