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機器人要做成「人形」?揭開機器人踏入日常生活的 550 億商機
趨勢話題 為什麼機器人要做成「人形」?揭開機器人踏入日常生活的 550 億商機

當機器人被注入生成式 AI,和人類一起生活的場景不再科幻,解鎖新技能的速度也飛快進展。

獲得 OpenAI、NVIDIA 等巨頭投資的新創 Figure AI,今年頻頻展示火力──1 月大秀自家人形機器人會煮膠囊咖啡、2 月會搬東西、3 月可讓人類下語音指令和對話、7 月跑到 BMW 工廠組裝汽車底盤。

8/6,Figure AI 緊接著發表第 2 款人形機器人 Figure 02,有更靈活的手指、關節,也強調組裝汽車時,知道零件有沒有放歪,放歪了還會自己用手撥一下修正。

同樣備受關注的挪威新創 1X,1 月展示自家機器人會開門,6 月場景切換到辦公室──人類一聲令下,4 個機器人開始清理空間,它們忙進忙出,擦乾桌上翻倒的飲料、把椅子靠好、拿飲料去會議室。1X 也正幫機器人加上雙腳,研發「雙足」機器人 NEO。

機器人在製造業工廠運作已經有幾十年,大多身處固定的空間環境、執行單一且重複的任務。然而上述情境突顯,機器人的用途更加廣泛,不只能待工廠、還能走入一般消費者生活,而這背後有 4 大因素驅動。
 

4 大關鍵驅力,機器人將迎來 ChatGPT 時刻


第一個關鍵驅動力,全球缺工。大摩分析師指出,缺工議題增加各行各業採用機器人的可能性。

第二,硬體與 AI 技術革新。馬達技術進步、電池儲電能力提升也變得更輕。此外,過去機器人該怎麼動,工程師需要針對每一個不同的系統或環境來訓練和撰寫程式,但 AI 深度學習模型能讓機器能更好地適應、回應實體世界中突發的物理性挑戰,並自我學習;生成式 AI 除了提升前述能力,還能讓不會寫程式的人「用說的」,就能控制機器人。

第三是商機。Figure AI 創辦人 Brett Adcock 觀察,單一用途機器人的商業市場已經飽和,但多功能的通用型機器人潛力還沒完全被開發。《CNBC》指出,人形機器人目前多只部署在物流倉庫中,有機會被進一步用在家庭、辦公室等環境。

第四是市場態度產生變化。管理顧問公司 Slalom 向《金融時報》分享,消費者近年採用 AI 工具產生了連鎖效應──讓企業能夠考慮在接觸消費者的環境中使用機器人。
 

機器人從工廠走入消費者生活,商機有多大?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盟(IFR)定義,機器人依用途分為: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兩者最大差別在是否應用於「製造」。「服務機器人」是一種不生產任何東西的機器人,應用涵蓋物流運輸、家用、旅館、社交與教育、醫療等生活場域,市場可期。

調查機構 Statista 統計顯示,服務機器人市場 2024 年營收將達 335 億美元,到了 2028 年市場規模預估成長至 551.8 億美元,營收年增率為 13.29%;工業機器人市場 2024 年的營收預估則為 93.1 億美元,到 2028 年成長達 104.1 億美元。

服務機器人包含商用、消費用兩種類型,整體市場營收至 2028 年將達 551.8 億美元。圖片來源:擷取自 Statista,數據更新至 2024 年 3 月。

要讓機器人更萬用,它的外形應該長什麼樣子?

 

當機器人有了又新又聰明的大腦,它需要什麼樣的外形,才能靈活適應各種場景、幫人類執行不同的工作任務?答案很可能是「長得像人」。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都對「人形機器人」前景表示樂觀。馬斯克甚至大膽預測,未來人類可能會被人形機器人追得到處跑,而黃仁勳則認為,AI 下一波浪潮是機器人,其中又以人形機器人最受期待;未來還會跟車子一樣普及。


打造成「人形」有何好處?支持的論點大多提到,人形機器人可以在專為人類設計的環境中,學習執行不同任務,不用打造多個單一用途的專用機器人,也無須改造原本的使用場域和工作流程


《TechCrunch》舉例,如果機器人沒有兩隻腳、靠輪子移動,在樓梯場景就會遇到阻礙。Figure AI 創辦人 Adcock 也認為,目前的世界是圍繞人類活動、生理條件所打造,所以機器人做成人形是理想狀態;如果研發特殊用途的機器人,需要不同團隊研發、操作,要投入的資金反而更多。


此外,Adcock 表示,人形機器人的設計,除了讓人更願意與之互動,也會回頭影響 AGI (通用人工智慧)發展,更容易成為通用型工具,甚至成為全球標準,「我們需要人形機器人才能到達 AGI。」


高盛預測,未來 20 年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成長至 380 億美元,而這些機器人將成為和智慧型手機、電動車一樣的生活必備裝置。無論最終深入人類生活的機器人長什麼樣子,可以肯定的是新一波機器人進展,正在重新打開人類的想像力,持續引領著技術創新。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電腦科學與工程系教授 Henrik Christensen 告訴《CNBC》:「機器人是 AI 與現實相遇的地方」而「這產生一些非常有趣的新組合,我認為即使在 5 年前,我們也無法想像。」


本文轉載自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本網站使用您的Cookie於優化網站及您的使用經驗。繼續瀏覽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本公司隱私權政策,您可至隱私權政策了解詳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