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LATEST NEWS 最新消息
-
醞釀 10 年!Meta 打造智慧眼鏡生態系,消費級產品兩年內登當 Facebook 在 2021 年 10 月更名為 Meta 時,執行長祖克柏藉此機會,向世界展示了他對於虛擬實境(VR)發展的未來願景,甚至點燃了一波元宇宙熱潮。 然而,未來有機會讓Meta真正站穩虛擬世界地位的產品,卻並非旗下的 Oculus Quest 頭盔或元宇宙(Metaverse)概念,反而很可能是應用了增擴實境(AR)技術的 Orion智慧眼鏡。 Orion 智慧眼鏡大受好評,Meta 員工鬆口氣 隨著 Meta 品牌重塑接近三週年,這家公司過去所談的許多東西,基本上都難以成為主流,但是在今年 Connect 大會上所推出的 Orion 智慧眼鏡,卻強力吸引了產業界與消費者的關注目光。 透過與時尚品牌 Ray-Ban 的合作,Meta 在智慧眼鏡市場取得了令人驚訝的成功,隨後公開的原型產品 Orion,更是為相關領域增添柴火,令 AR、VR市場燃起罕見的熱情。 外界所不知道的事情,其實是 Orion 智慧眼鏡項目,在 Meta 內部早已醞釀了將近十年。根據知情人士透露,祖克柏在活動上成功的 Demo,讓公司內部許多員工鬆了口氣,同時也對祖克柏堅持發展昂貴硬體的看法與野心,發生了本質性的轉變。 回憶當時示範 Orion 智慧眼鏡時,觀眾對祖克柏所進行的一連串操作,屢屢發出驚訝、驚嘆的叫聲;活動後少數有機會實際測試產品的第三方體驗者,幾乎也全都給予 Orion 一致好評。 祖克柏:我們將透過智慧眼鏡看見未來 Orion 這副開發中且仍處於原型階段的黑色、厚框 AR 智慧眼鏡,戴在臉上並不顯得突兀,甚至可以透過智慧腕帶、無線控制器進行操作,讓使用者直接於眼前看見虛擬影像,跟現實生活中的人事物互相連結。 祖克柏在 Connect 大會上指出,外界不妨把 Orion 視為一台「時間機器」,即從未來穿越至現代的創新產品;祖克柏說,智慧眼鏡的效果非常棒,我們可以透過這項產品看見未來,這種體驗非常令人興奮。 在 Orion 智慧眼鏡對外曝光之後之後,Meta 的下一步就是加強與軟體開發者之間的關係,藉此創造出足夠龐大的生態系,接著用盡全力打造適合消費者的版本。 創造智慧眼鏡生態系,AI 成為關鍵 根據熟悉 Meta 發展路線圖的人士透露,Meta 計劃明年開始吸引開發者,試圖讓他們對為 Orion 開發應用程式感到興奮,以便了解哪些內容可能會引起消費者共鳴。 進軍開發者社群的同時,Meta 也預計推出第 4 代 Llama 人工智慧模型。知情人士指出,藉由發布功能更強大的 Llama 模型,Meta 希望開發者能夠將 AI 整合到未來的 AR 應用程式中,讓智慧眼鏡擁有識別現實世界物體的能力,並且創造出更準確的語音辨識效果及 AI 行為反應。 Meta 於今年 3 月才完成了 Orion 的原型版本,工程師投入大量精力,使智慧眼鏡的重量低於 100 克,約為一副重型眼鏡重量的兩倍,並且具有至少 70 度的觀看視野。 Orion 智慧眼鏡的開發過程不算順利,據傳 Meta 內部曾經打造出類似設備,但只能在極其受控的環境下才能運作,例如 AR 投影到了戶外就失去效果,只能夠在室內使用,限縮了發展空間。 原料取得成製造挑戰,Meta 展現長期承諾 即便 Orion 現在已經正式曝光,但智慧眼鏡想走向消費者,不僅可能需要至少 2 年時間,想實現大規模生產,更還得克服許多挑戰。 舉例來說 Meta 必須為 Orion 打造全球製造供應鏈,同時由於該款智慧眼鏡採用了稀有材料,尤其是製造鏡片內建顯示器所需要的碳化矽,短期內 Meta 就必須搞懂,究竟該如何取得如此大量的稀少原料。 知情人士指出,為了解決智慧眼鏡的製造問題,Meta 最近聘請了半導體代工廠格羅方德的技術人員,協助開發和監督 Orion,並希望借助該公司打通 AR 和 VR 產品製造的供應鏈。 投資研究公司 Argus Research 分析師 Joseph Bonner 指出,外界可能會質疑 Orion 智慧眼鏡最終將變成「霧件」,即開發期間公布訊息,但最終根本不會推出的科技產品,但 Orion 本身卻有著更深一層的意義,那就是 Meta 對虛擬實境、增擴實境應用與產業的長期承諾。 本文轉載自 TechOrange 科技報橘SEE MORE
-
開啟智慧醫療新紀元!奇翼醫電與科音國際透過心率傳感器、電子聽診器展現創新突破與應用新可能逐漸高齡化的人口結構讓醫療與照護需求不斷增長,另一方面沉重的工作負擔與少子化現象,也加劇醫療人力短缺的現象。在這樣的背景下,智慧科技成為突破困境的關鍵途徑之一。 近年來,越來越多企業踏上智慧醫療這條路,透過創意思維與 AI、物聯網等科技,像是參與「2024 台灣國際人工智慧暨物聯網展」的奇翼醫電與科音國際即是一例。奇翼醫電的非侵入式連續血糖監測系統,以及科音國際的電子和貼片式聽診器,不只借力新科技減輕醫護人員的工作負擔,也讓病患可以享有更精準、更個人化的醫療照護服務。 以心電圖預測血糖變化,奇翼醫電非侵入性血糖偵測技術破解傳統血糖監測 2 大痛點 成立於 2015 年的奇翼醫電,以心電圖訊號為基礎研發出非侵入式 CGM 連續血糖監測系統,解決傳統血糖監測方式一直存在的「侵入式」與「非連續性」的兩大問題。奇翼醫電執行長李維中進一步說明,現今糖尿病患者大多使用血糖機或連續性血糖監測儀(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CGM)在家量測血糖,然而這兩項設備都必須直接採取指尖血液或是接觸皮下的組織液來判斷血中葡萄糖濃度,因此都有侵入式問題。 另一方面,由於血糖機必須在指尖扎針才能取得血糖值,因此只能定時量測,形成血糖數據不連續的問題。相較之下,CGM 因為是將感測器貼片戴在身上,故能 24 小時監測血糖變化,不過它雖然解決數據連續性的問題,卻同樣需要將感測器貼片的探頭植入皮膚,更衍生準確性風險,讓使用者在處於低血糖、運動等特殊狀態時,CGM 所量測到的血糖數值,不準確的機會就會較高。 奇翼醫電在血糖量測上的技術突破,在於能夠透過穿戴式的心率傳感器解決 CGM 的侵入式問題,又能兼顧連續監測的部分。「我們透過使用者的心電圖(ECG)數據來預測血糖變化,因此不必採血或用針刺入皮膚,」李維中強調,奇翼醫電在開發產品時便進行大量的臨床收案,涵蓋各個不同的種族、年齡、性別、身材及身體健康狀況,才能完善 AI 演算法,準確描繪出心電圖數據與血糖波動間的關聯性。 奇翼醫電在血糖量測上的技術突破,在於能夠透過穿戴式的心率傳感器解決 CGM 的侵入式問題,又能兼顧連續監測的部分。 如此一來,不只能減少患者的痛苦感受,還能連續收集血糖數據,確保數據完整性與準確性。最後,這些血糖數據都會上傳至雲端,並結合 AI 技術為每位使用者客製化設計營養處方、運動方式建議等血糖管理方案,再搭配專業醫護人員的諮詢服務,幫助病患有效管理血糖變化和避免病情惡化,進而提高醫療效率、降低社會成本與健保支出。 科音國際透過電子與貼片式聽診器,開創生理聲音的多元運用 成立於 1975 年的科音國際,在聲音處理領域累積近 50 年的豐富經驗,成為其開發 ES-2020 電子聽診器與 ES-PATCH 貼片式聽診器的最佳優勢。科音國際總經理邵威中表示,傳統聽診器在使用上有諸多限制,像是病患與醫生必須在同一個空間且只能一對一使用。然而,若將傳統聽診器的聲音轉換為數位格式,並傳輸至電腦或手機裡,讓醫生透過耳機或喇叭就可以聽到病患的心、肺等聲音,其應用模式就會變得相當廣泛。 舉例來說,在遠距醫療情境下,醫生可以透過電子聽診器遠距聆聽病患體內器官發出的聲音,並擬定最適治療計畫。另一方面,在醫療教育情境下,醫生可以透過電子聽診器錄下病患的生理聲音,讓學生可以將課本上所描述的聲音與實際聲音結合在一起,甚至當累積一定程度的病患生理聲音後,還能結合 AI 技術進行自動辨識,輔助醫生判斷病患身體狀況。 科音國際 ES-2020 電子聽診器與 ES-PATCH 貼片式聽診器可以在遠距醫療情境下,讓醫生透過電子聽診器遠距聆聽病患體內器官發出的聲音,並擬定最適治療計畫。 在推出電子聽診器後,科音國際進一步研發出 ES-PATCH 貼片式聽診器,以貼片型設計達到連續 8-10 小時追蹤病患生理變化的成果。「貼片式聽診器的角色定位更偏向是生理聲音監聽器,」邵威中說明,貼片式聽診器讓醫生可以根據病患身體狀況決定要貼在哪裡,並進一步聽取該部位的生理聲音,像是除了心音、肺音外,還可以聽取血管聲、吞嚥聲、腸胃蠕動聲等。邵威中舉例,若將貼片式聽診器貼在洗腎病患身上,便可以監測血管聲音變化,及早預測潛在的血管堵塞風險;如果貼在術後病患身上,就可以偵測並追蹤病患的腸胃蠕動情情,並由此判斷患者是否可以開始進食,有效縮短住院時間。 當智慧醫療已是不可抵擋的趨勢,奇翼醫電與科音國際從擁有完整科技產業供應鏈的台灣出發,以豐富醫療臨床照護經驗為基礎,逐步向全球展現台灣在智慧醫療領域的創新突破與無限可能。 本文轉載自 TechOrange 科技報橘SEE MORE
-
IC 設計大廠鈺創科技與凌通科技如何透過創新記憶體技術、進化 DMS 效能,搶佔邊緣 AI 應用新商機?2024 台灣國際人工智慧暨物聯網展的重點主題之一就是邊緣運算,IC 設計大廠鈺創科技與凌通科技在這次展會中,也分別以不同切入點展現技術實力:擁有超過三十年記憶體設計專業的鈺創科技,特別推出新一代 AI 記憶體整合方案;凌通科技則善用已累積二十年的 AI 演算法開發實力,投入車用 AI 利基市場。鈺創科技與凌通科技的產品組合均為 AI 落地應用的關鍵技術,這不僅反映出台灣 IC設計業者在 AI 浪潮中的多元布局,也具體呈現國內廠商正朝高階應用與關鍵元件雙向發展的樣貌。 鈺創科技作為全球少數兼具記憶體急邏輯 IC 設計專業能力的企業,其服務對象包括系統廠商、晶片設計公司,以及各類設計服務公司。今年在台灣國際人工智慧暨物聯網展所展出的「MemorAiLink」不僅是記憶體平台,更是一項因應 AI 時代針對特殊記憶體需求的設計服務。MemorAiLink 整合鈺創科技三十多年來在記憶體控制器設計 IP、類比設計等方面的技術能力,該公司透過 MemorAiLink 提供客戶更靈活的記憶體解決方案,讓記憶體設計更加貼合 AI 應用需求。 今年鈺創科技在台灣國際人工智慧暨物聯網展所展出的「MemorAiLink」 整合鈺創科技三十多年來在記憶體控制器設計 IP、類比設計等方面的技術能力,並提供客戶更靈活的記憶體解決方案,讓記憶體設計更加貼合 AI 應用需求。 鈺創科技以 RPC 記憶體技術進化智慧座艙與 AI 影像裝置應用 在產品技術方面,鈺創科技的 RPC(Reduce Pin Count)記憶體技術是透過減少非必要的記憶體 Pin 數(接腳數)降低功耗。鈺創科技表示:「這就像家中未使用的插座只要接上電源仍會耗電一樣,減少多餘的接腳可以有效節省電力。」,此技術可以將體積縮小至大約鉛筆筆芯大小,同時維持與DDR3 相同的效能水準。 目前 RPC 已用於車內座艙的語音控制系統、駕駛監控系統(Driver Monitoring System)等車用領域。此外鈺創也與美商 Lattice 合作,將 RPC 技術應用在 AI 影像裝置,並讓裝置的體積縮小三分之一。鈺創科技目前正在籌劃可滿足進階 AI 應用的記憶體技術,特別適用於邊緣端的大型語言模型。鈺創表示,目前邊緣運算產品多採用標準 LPDDR5 記憶體,這種做法的成本與耗電偏高,而且需要較多離散式 DDR5 堆疊才能達到所需頻寬。另一方面,LPDDR5 控制器只支援 12 奈米以下製程,但多數市場客戶希望用較成熟的 28 奈米、22 奈米等製程開發客製化生成式 AI 應用,因此滿足AI運算技術正是針對這類需求而開發。 鈺創科技集團旗下鈺立微電子總經理王鏡戎分享,過去記憶體僅作為整個系統的通用儲存,現在則開始為 CPU、GPU、 NPU 不同的運算核心。這樣的趨勢不僅必須考慮記憶體與運算單元的距離,更進一步衍生新型態技術。 在異質整合技術部分,鈺創科技集團旗下鈺立微電子總經理王鏡戎指出,目前透過 MermorAiLink 平台已開展出機器視覺之 3D 立體影像次系統解決方案,結合了鈺創自主開發的 RPC DRAM®、RPC 控制器以及鈺立微電子 3D 深度影像晶片,可以幫助極小化、低功耗的特殊應用 ASIC 系統設計,提供完整的 AI 終端應用解決方案,加速終端人工智慧應用的普及。王鏡戎提到除了 3D 堆疊,還包括 2D、2.5D 等不同整合方式,例如可採用並列式(Side by Side)、覆晶(Flip Chip)、微焊接(Micro-Bond)等封裝技術,搭配 2.5D 的方式實現。另外,在記憶體整合的架構也有重大變革,過去記憶體僅作為整個系統的通用儲存,現在則開始為 CPU、GPU、NPU 不同的運算核心。這樣的趨勢不僅必須考慮記憶體與運算單元的距離,更進一步衍生出近記憶體運算(near memory compute)、記憶體端運算(at memory compute)等新型態技術。 如何將 AI 與半導體結合以因應市場變化,鈺創科技「MemorAiLink」是一個高效的 AI 記憶體平台,也是一種創新商業模式,在維持既有業務的同時,也提供設計服務,服務對象包括系統客戶、設計服務公司等。「特別是針對有意自行設計 IC 的終端客戶,以及缺乏記憶體設計能力的設計公司,我們將提供與記憶體相關的設計服務,」鈺創科技接下來會以應用為導向前進,以同/異質整合、HI+AI+ 專精型 DRAM+ 記憶體控制 IP+ 封裝技術的軟硬體架構,為 AI+ 半導體勾勒出美好願景。 凌通科技克服 DMS 技術挑戰,未來將持續拓展車用 AI 應用範疇 同樣參與 2024 台灣國際人工智慧暨物聯網展的 IC 設計大廠凌通科技,在今年展會中推出多項車用 AI 創新解決方案。凌通科技產品企劃處副處長林仕杰提到,凌通科技與母公司凌陽科技分進合擊布局車用市場:凌陽科技深耕車用領域,聚焦於車內的音響、影像系統開發;凌通科技則側重駕駛監控輔助系統 DMS 發展。 凌通科技觀察到全球車用市場的發展正朝兩大技術路線發展:一是以美國特斯拉為代表的自動駕駛技術路線,致力打造無人駕駛的智慧移動生態;另一個則是歐系車廠主導的智慧輔助方向,像是駕駛監控系統 DMS,就是在保有人為操控的前提下,提供即時的安全輔助功能。「對於這兩大路線,凌通科技跟隨車廠客戶規劃產品策略,目前以智慧輔助方向為主,提供汽車內外的安全輔助功能,」林仕杰說。在這次展會中,凌通科技主打的產品之一就是已經量產的 DMS,此產品依據歐盟汽車安全協會的規範開發,同時也已完成中國相關法規的基礎測試。林仕杰表示,DMS 系統可即時監測駕駛視線狀態,並有效強化駕駛者的專注度以確保行車安全。目前此技術在歐洲市場漸受重視,更有望成為營業車隊在安全管理方面的標準配備。 另外凌通科技近期亦推出高性價比 AVM 方案,從成本結構與性能都與目前市場上既有方案相較,都有顯著的優化;此外此 SoC 內建的 NPU(凌通科技自主研發之 DLA),亦提供此凌通科技之 AVM 平台,擴增 AI 功能的無限可能。 凌通科技資深專案經理王嘉霖進一步說明凌通科技 DMS 克服的技術挑戰。王嘉霖提到,DMS 必須在不同膚色、長相、穿戴物、光影環境下偵測影像,「這需要先有實際的產品落地,並有長時間場域測試、持續累積學習資料庫數量,才能不斷優化並精準辨識。」王嘉霖強調,凌通科技的產品已經通過實證,可以高品質完成任務。 凌通科技資深專案經理王嘉霖說明 DMS 必須在不同膚色、長相、穿戴物、光影環境下偵測影像,目前凌通科技的產品已經通過實證,可以高品質完成任務。 「我們在 AI 領域深耕已久,從最早期的演算法開發到實際產品應用,都有完整布局策略,」王嘉霖表示,在消費性電子領域,凌通科技早期就開發出各式影像特效與濾鏡技術,成功打入玩具相機等市場;近期凌通科技更透過長期的技術累積與落地經驗,投入智慧家電領域。林仕杰也強調,凌通科技的產品包括語音、馬達控制、儀表與行車記錄器等,產品線相當完整,接下來的策略是以此為基礎擴大布局,「特別是行車記錄器,我們目前已有不錯的市佔率,未來將持續拓展車用 AI 的應用範疇。」 鈺創科技以記憶體設計專業,提供 AI 晶片更優化的運算架構;凌通科技則運用演算法實力,開發出更多元的智慧車電應用。兩家業者皆展現台灣 IC 設計業在 AI 時代的完整布局,也以實績證明台灣在全球 AI 供應鏈中將持續扮演關鍵角色。 本文轉載自 TechOrange 科技報橘SEE MORE
-
直擊工業用機械手臂!EPSON 打造數位孿生、食品包裝、電池組裝與移載等解決方案,助企業升級智慧製造全台最大工業科技盛會「Intelligent Asia 2024」在 8 月 21 至 24 日於台北南港展覽館一、二館盛大展出,匯集全球 1,200 家科技製造業領導廠商,規模達 4,500 個展位,展示 AI 在智慧製造中的應用。TechOrange 科技報橘特派記者特別前進展會現場,直擊 EPSON 一系列最新工業用機械手臂。 EPSON 的展示區涵蓋新技術應用、視覺與力覺感測、組裝、IoT 手臂數據管理系統與簡易軟體操作等解決方案。新技術應用則包含 360 度即時監控機台運行狀況的數位孿生應用,還有使用四軸機械手臂,實現多支起子鎖附。在數位孿生應用方面,EPSON 使用 T 系列四軸手臂搭配視覺系統進行快速取放,透過 AI 分析、LLM 進行深度學習與溝通,並運用 NVIDIA Omniverse 虛實整合技術實現虛擬工廠的同步,可遠端進行全方位監控,進而提升營運效率。另外 EPSON 更整合 PEGA.AI 人工智慧平台,讓使用者無需編寫程式即可快速訓練、高效部署 AI 模型,搭配手臂自動進行瑕疵檢驗,甚至還能以「口說」方式讓手臂運動並完成指令。 這項數位孿生的機械手臂解決方案,在電子產業的應用上可以進行自動化裝配與測試,並以 AI 視覺檢測系統識別缺陷和異常,從而提高產品品質。在 3C 產業的應用上,可以藉由 AI 協同手臂優化組裝流程,提高生產效率;在醫療產業的應用上,則可運用 AI 輔助手臂,根據實時數據進行更精確的操作,增加藥物分配的準確性。T 系列四軸手臂具備節省空間、速度快、精度高、免電池設計等特色,也能助力客戶提升整體效能,節省更換電池的成本。 食品包裝解決方案:設計特殊軟爪避免破壞產品 EPSON 的機械手臂解決方案可以有效提高包裝速度和準確性。 EPSON 觀察到食品產業缺工的需求,因此特別在本次展會主推食品包裝解決方案,使用 LS6 手臂,支持高速度、精度的定位取放。這項解決方案特殊之處在於「夾爪」,有別於傳統工業用氣動夾爪的力量較大,所以在夾取過程中容易導致食品破碎,EPSON 特別設計的軟爪能夠隨著產品彈性變形,避免破壞產品本身。另外,為滿足食品製造所要求的安全問題,這款機械手臂也可以使用食用油運作。 在設計方面,EPSON 機械手臂後部管道過去都是直線版本,但會增加設備將近 10 公分的高度,從而佔據工廠更多空間,現在則以斜角設計減少機械手臂的總高度,同時縮小設備尺寸。EPSON 也補充,一般機械手臂需要供電給暫存資料的記憶體,因此當工廠發生斷電,記憶體內容就會消失,且機械手臂程式也需要重新校正點位。現在透過 EPSON 研發的特殊馬達,其內部編碼器(encoder)可以讓工廠不需要電池仍能掌握數據資料。 電池組裝與移載解決方案:力覺感測器賦能高精度組裝 EPSON 電池組裝與移載解決方案的手臂、力覺感測器皆為 Epson 原廠產出。 至於電池組裝與移載解決方案,適用於能源產業電池模組、車用零件產業汽車電池及電氣系統,還有電子產業對於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電池的精密組裝和測試。EPSON 指出,鋰電池一旦出現穿刺、破損就會開始燃燒,因此電池產業尤其注重設備安全,EPSON 特別在四軸機械手臂裝載力覺感測器,感測手臂末端接觸物體時反饋的力量,實現高精度組裝與產品保護的功能。這款機械手臂在現場演示將 64 顆電池擺放並快速換夾爪為電池上蓋,由於每顆電池擺放的角度不同,因此如何一次將電池上蓋,同時藉由探測高度和左右的阻力通過 64 個電芯,成為機械手臂的挑戰。 散熱器組裝解決方案:以多支伺服起子架構克服鎖螺絲的受力不均 EPSON 散熱器組裝解決方案展示如何一次鎖四顆螺絲並讓整體受力更平均。 因應製造業的需求,EPSON 也提供散熱器組裝解決方案,使用荷重達 8 公斤的 GX8 手臂完成速度快、精度高的任務。EPSON 分享,工廠過去一顆一顆鎖螺絲的方式會造成受力不均的狀況,像是如果鎖其中一側的螺絲,另一側的螺絲就會翹起,進而發生浮鎖或滑牙的現象。在散熱器組裝解決方案中,多支伺服起子架構的設計能夠同時控制多支起子鎖附,讓散熱器壓力均勻分布於處理器表面,另外 EPSON GX 系列手臂無電池設計、快拆線材的特色,也可以節省客戶的維護成本與時間。 EPSON 於 2024 台北國際自動化工業大展展示多項創新科技,透過全方位的工業機器人解決方案,協助企業提升生產品質及效率。未來,EPSON 也將持續提供機械手臂與相關自動化方案,擴展產品線到製程設備領域。 本文轉載自 TechOrange 科技報橘SEE MORE
-
為什麼機器人要做成「人形」?揭開機器人踏入日常生活的 550 億商機當機器人被注入生成式 AI,和人類一起生活的場景不再科幻,解鎖新技能的速度也飛快進展。 獲得 OpenAI、NVIDIA 等巨頭投資的新創 Figure AI,今年頻頻展示火力──1 月大秀自家人形機器人會煮膠囊咖啡、2 月會搬東西、3 月可讓人類下語音指令和對話、7 月跑到 BMW 工廠組裝汽車底盤。 8/6,Figure AI 緊接著發表第 2 款人形機器人 Figure 02,有更靈活的手指、關節,也強調組裝汽車時,知道零件有沒有放歪,放歪了還會自己用手撥一下修正。 同樣備受關注的挪威新創 1X,1 月展示自家機器人會開門,6 月場景切換到辦公室──人類一聲令下,4 個機器人開始清理空間,它們忙進忙出,擦乾桌上翻倒的飲料、把椅子靠好、拿飲料去會議室。1X 也正幫機器人加上雙腳,研發「雙足」機器人 NEO。 機器人在製造業工廠運作已經有幾十年,大多身處固定的空間環境、執行單一且重複的任務。然而上述情境突顯,機器人的用途更加廣泛,不只能待工廠、還能走入一般消費者生活,而這背後有 4 大因素驅動。 4 大關鍵驅力,機器人將迎來 ChatGPT 時刻 第一個關鍵驅動力,全球缺工。大摩分析師指出,缺工議題增加各行各業採用機器人的可能性。 第二,硬體與 AI 技術革新。馬達技術進步、電池儲電能力提升也變得更輕。此外,過去機器人該怎麼動,工程師需要針對每一個不同的系統或環境來訓練和撰寫程式,但 AI 深度學習模型能讓機器能更好地適應、回應實體世界中突發的物理性挑戰,並自我學習;生成式 AI 除了提升前述能力,還能讓不會寫程式的人「用說的」,就能控制機器人。 第三是商機。Figure AI 創辦人 Brett Adcock 觀察,單一用途機器人的商業市場已經飽和,但多功能的通用型機器人潛力還沒完全被開發。《CNBC》指出,人形機器人目前多只部署在物流倉庫中,有機會被進一步用在家庭、辦公室等環境。 第四是市場態度產生變化。管理顧問公司 Slalom 向《金融時報》分享,消費者近年採用 AI 工具產生了連鎖效應──讓企業能夠考慮在接觸消費者的環境中使用機器人。 機器人從工廠走入消費者生活,商機有多大?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盟(IFR)定義,機器人依用途分為: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兩者最大差別在是否應用於「製造」。「服務機器人」是一種不生產任何東西的機器人,應用涵蓋物流運輸、家用、旅館、社交與教育、醫療等生活場域,市場可期。 調查機構 Statista 統計顯示,服務機器人市場 2024 年營收將達 335 億美元,到了 2028 年市場規模預估成長至 551.8 億美元,營收年增率為 13.29%;工業機器人市場 2024 年的營收預估則為 93.1 億美元,到 2028 年成長達 104.1 億美元。 服務機器人包含商用、消費用兩種類型,整體市場營收至 2028 年將達 551.8 億美元。圖片來源:擷取自 Statista,數據更新至 2024 年 3 月。 要讓機器人更萬用,它的外形應該長什麼樣子? 當機器人有了又新又聰明的大腦,它需要什麼樣的外形,才能靈活適應各種場景、幫人類執行不同的工作任務?答案很可能是「長得像人」。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都對「人形機器人」前景表示樂觀。馬斯克甚至大膽預測,未來人類可能會被人形機器人追得到處跑,而黃仁勳則認為,AI 下一波浪潮是機器人,其中又以人形機器人最受期待;未來還會跟車子一樣普及。 打造成「人形」有何好處?支持的論點大多提到,人形機器人可以在專為人類設計的環境中,學習執行不同任務,不用打造多個單一用途的專用機器人,也無須改造原本的使用場域和工作流程。 《TechCrunch》舉例,如果機器人沒有兩隻腳、靠輪子移動,在樓梯場景就會遇到阻礙。Figure AI 創辦人 Adcock 也認為,目前的世界是圍繞人類活動、生理條件所打造,所以機器人做成人形是理想狀態;如果研發特殊用途的機器人,需要不同團隊研發、操作,要投入的資金反而更多。 此外,Adcock 表示,人形機器人的設計,除了讓人更願意與之互動,也會回頭影響 AGI (通用人工智慧)發展,更容易成為通用型工具,甚至成為全球標準,「我們需要人形機器人才能到達 AGI。」 高盛預測,未來 20 年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成長至 380 億美元,而這些機器人將成為和智慧型手機、電動車一樣的生活必備裝置。無論最終深入人類生活的機器人長什麼樣子,可以肯定的是新一波機器人進展,正在重新打開人類的想像力,持續引領著技術創新。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電腦科學與工程系教授 Henrik Christensen 告訴《CNBC》:「機器人是 AI 與現實相遇的地方。」而「這產生一些非常有趣的新組合,我認為即使在 5 年前,我們也無法想像。」 本文轉載自 TechOrange 科技報橘SEE MORE
-
引領台灣走向 AI 與機器人應用新時代!直擊【2024 台北國際自動化工業大展】,解鎖所羅門、達明機器人、KUKA 等亮點攤位「Intelligent Asia 亞洲工業 4.0 暨智慧製造系列展」在 8 月 21 日於台北南港展覽館一、二館正式登場。本屆展覽以「AI in IA」為主軸,重點展示 AI 在智慧製造中的應用,以及提升產業鏈競爭力與效率的解決方案。今年同期展覽包括「台北國際自動化工業大展」和「台灣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展」等九大展會,匯集全球 1,200 家科技製造業領導廠商、4,500 個攤位,參展數量突破歷史規模。在活動開幕式現場,行政院院長卓榮泰特別出席,與台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理事長絲國一、台灣區模具公會理事長張和明等公協會代表,攜手駐台使節、各界企業先進一同為展會揭開序幕。 「驅動創新,才能夠普惠大眾,」行政院院長卓榮泰在致詞時強調,台灣的中小企業與傳統產業是重要的經濟命脈,唯有健全供應鏈,才能形塑台灣真正的經濟實力。卓榮泰也承諾,未來行政院不只會加強培育產業人才、助力企業加速雙軸轉型,更會在明年編列 105 億預算振興中小企業、增強產業競爭力,並將台灣引領到 AI 應用的新時代。 以 AI 驅動智造,讓產業透過高值化走出削價競爭困境 TAIROA 台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理事長絲國一分享,智慧製造與機器人是 AI 落地的關鍵場域,因此今年展會也特別展出許多 AI 、虛實整合技術結合智慧製造的創新應用,等待與會者親臨展場體驗。另外,今年展會現場也特別邀請來自日本、越南、波蘭、馬來西亞及香港等地的國外協會參與,期待台灣企業能透過此次展覽鏈結國際並創造新商機。 台灣區模具公會理事長張和明特別提到,在美中貿易戰的影響下,價格只有台灣 70-80% 左右的中國低價模具開始在全球大量傾銷,目前台灣竟有高達 70% 的進口模具來自中國,讓模具產業的處境格外艱困。為扭轉這樣的狀態,台灣區模具公會特別成立「台灣模具先進材料成型技術研發中心」,助力台灣模具產業以智慧化與自動化技術提升市場競爭力,走向高值化發展。 直擊亮點展攤:FANUC、所羅門、達明機器人 首次參與台北國際自動化工業大展的 FANUC 發那科公司,今年一次展出 30 個攤位,為本次展覽單一攤位中展出協作型機器人數量名列前茅的企業之一,其中協作型機器人 CRX 可以提供最高 30 公斤的搬運能力,並且只要輕輕觸碰機器就會立即停止,有效提高作業人員的安全性;待機器停止後,相關人員也只要輕推 CRX 機器人兩下,即可回復到原本的作業狀態。此外 CRX 機器人更具備多種模式的手拉教導功能,還可以在學習後成功「寫書法」,這些功能皆可以在展示會現場實際操作體驗。 FANUC 展出的協作型機器人具備快速的學習功能,可以在現場立即學習後以毛筆寫出所學習的字。 所羅門今年以「即學即用,快速落地」為主軸,展出各種機器人 3D 視覺、AI 缺陷檢測,以及整合 AI 與 AR 技術的增強智能解決方案。此外,所羅門今年特別展出「智慧零售 AI 結帳系統」,並在攤位現場提供實作,讓每位操作者皆可以親自體驗如何以 AI 技術自動精準識別商品並計算價格,創造便利的購物新體驗。所羅門也分享,智慧零售 AI 結帳系統不僅可以簡化結帳流程,更可以助力店員克服語言隔閡、降低工作量,以釋放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在有溫度的服務上。 所羅門今年特別展出「智慧零售 AI 結帳系統」,並在攤位現場提供實作,讓每位操作者親自體驗如何以 AI 技術自動精準識別商品並計算價格,創造便利的購物新體驗。 達明機器人在現場展示「原生 AI 引擎」加「機器手臂」加「視覺系統」的 AI 協作型機器人,例如 TM AI Cobot 整合飛拍、輸送帶追蹤、AI 檢測等功能,降低誤判並實現品質管控與追蹤,每個項目的檢測時間只需要 0.5 秒。達明機器人更已應用 AI 數位孿生,結合 TM 3DVision、NVIDIA Omniverse 及 NVIDIA Manipulator 展示 3D 取物,進行各項 AI 模型訓練、運動模擬等工程,提升 3D 視覺辨識及任務執行效率。達明的 AI Cobot 在電子業、半導體業、機械加工業、CNC、食品業、倉儲業等產業皆可應用。 達明機器人在現場展示「原生 AI 引擎」加「機器手臂」加「視覺系統」的 AI 協作型機器人,例如 TM AI Cobot 整合飛拍、輸送帶追蹤、AI 檢測等功能,讓每個項目的檢測時間只需要 0.5 秒。 全球智慧型機器人、設備和系統技術供應商 KUKA 展示從機械手臂到自主移動式平台、智能倉儲自動化的完整解決方案。其中 KUKA 的機械手臂整合混料堆疊系統,可以根據使用者提供的貨物資訊,透過混料工單系統邏輯參數生成最佳堆疊方式,同時可藉由影像讀取,確認輸送帶上大小不一的物品,提升混料堆疊穩定性。KUKA 的機械手臂還能與承載能力高達三公噸的 KMP 3000P 自主移動式平台進行協作,其內建的 3D 攝影鏡頭和雷射掃描器,能夠有效確保工作環境的靈活性、安全性,並採用感應式充電方案,支援全天候運作,從而滿足製造過程中物料供應、無輸送帶流程鏈等應用場域,實現更全面的自動化升級。 KUKA 的機械手臂在展會現場示範如何堆疊不同規格的物品,同時達到空間運用最佳化。 全球工業電腦領導廠商研華公司觀察到製造業者的需求,以「The Revolution of Edge AI 共創永續智能地球」為主題,展出四大領域熱門關鍵焦點:AI、綠色低碳、智慧機械和智慧工廠,並整合產業鏈生態系夥伴知識應用,提供各行業多元的解決方案與服務。例如致力提供 AIoT 物聯網資料彙集雲平台的棋苓,就整合研華的 LoraWan Gateway 與 iFactory 平台,打造 LoRa 定位解決方案,這款新產品已在新加坡多個場域成功落地驗證,助企業實現大範圍場域的 AIoT 人員與資產定位管理,進而提升運營管理效率。 在 2024 台灣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展暨台北國際自動化工業大展上,研華展示 AIoT 人員與資產定位管理解決方案。 凌華科技以邊緣運算為核心,展出環繞 AI 智慧製造、自主移動機器人、綠能等三大主題,偕同產業合作夥伴推出電動車充電樁管理、廠務能源管理、企業碳排查管理到機器人物料搬運系統,以及針對 CoWoS 半導體封裝製程提出高速、高準確性的自動聚焦檢測解決方案。「在半導體這個精密的加工中,AOI 檢測的問題會被更放大,你的影像如果是模糊的,就會導致產品良率下降。所以我們提供高精度運動控制 CoWoS 製造方案可以透過自動識別強化檢測精準度,並即時反饋降低檢測誤差,甚至支援動態對焦,提升檢測速度,」凌華科技特別分享。 凌華科技分享高精度運動控制 CoWoS 製造方案在半導體產業的應用場景。 其他知名參展企業包括機械手臂如安川電機;協作型機器人如優傲、微星;工業電腦如新漢、華碩;工業網路 Moxa;以及 AI 應用與系統整合如台達電、廣運、西門子等。此外展會期間也將舉辦「AI 智造國際論壇」、「Gen AI 智慧製造交流研討會」、「臺德智慧機械論壇」及多場「新產品與技術發表會」等專業活動,深入探討 AI 在智動化中的應用、國際趨勢及未來發展,並將舉辦「智動化技術人才媒合會」,邀請 15 家優質企業設攤,提供超過 250 個就業機會。 本文轉載自 TechOrange 科技報橘SEE MORE